寇曼璇:选择那么多,却没有称心的?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王玲    2015-03-25 20:10

  小编的话 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或许因为我们只能在批量化生产中做选择题,而忽视了内心需求,是时候来一点“私人订制”了。

  逃离“选择”

  寇曼璇

  去徽州宏村的时候,喜欢上了吃徽菜,但徽菜馆的点菜方法,一开始却很不适应。因为徽菜馆往往没有菜单,门口立着一个冰柜,陈列着食材,老板站在前面记,让你自己去选菜,哪种做法,如何搭配,听凭你说。

  作为一个习惯了超值套餐和大众点评的食客,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筹莫展,犹豫许久才能决定。事后回想,除了自己五谷不辨之外,更是由于在工业社会生活得太久,渐渐变成一个只会被动接受某种口味的人的缘故。

  所谓“被动接受某种口味”,即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谈到的生产与消费的分裂。工业社会只能提供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商品,然而人类社会本应有无穷的喜好和可能性,为了消弭这种矛盾,工业社会只能假设所有消费者是“大众”,并用现代传媒来培养出几种可能性,尽可能覆盖这些需求。

  由于批量化的生产不可能为每个人提供量身定做的服饰,人们被迫为自己找一个选择范畴,于是就有身形瘦削的高个子为买小码还是大码而苦恼不已。康师傅方便面成功地创造了84种口味,这在想象力匮乏的现代人看来已经像是一个奇迹,对于他们而言,自己下厨产生的无限种可能已经被这84种口味所取代了。

  今天的知识界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这些年诞生了不少偶像,仔细端详,却发现他们的“个性”是那么的相似,几乎与“个性”这个词的本身背道而驰。当整个社会都习惯于在几种选择里去比较,我们的文化就有点像超市,你在里面什么都能找到,但什么都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前几日看到村上春树写的一篇序言,名为《何谓自己——或炸牡蛎的吃法》,文中提到他对小说家的定义,他认为小说家是“多作观察,少下结论的人”。村上说下结论的永远是读者,如果作家越俎代庖代为使用这个权利,那小说必将变得味同嚼蜡。作家抛出假设,读者的任务则是将这些假设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重构和调整。村上将这个过程描述为“所谓故事就是风。当有东西摇曳时,风才为人眼辨认。”

  这多像在徽州的小菜馆点菜,你要做的就是扔掉菜单,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从这一点开始,逐渐学会从现代社会提供的,几种有限的选择中解脱出来。在这个被数据裹挟的时代,除了跟随潮流直奔热门而去,不妨稍作停留,因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远比选择本身有趣。

一键分享到微博微信,请点击右上角

...
流量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