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听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生动开讲!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韩昇     编辑:王瑜明     2016-02-13 17:23 | |

      小编的话    家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从无数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精髓,它跨越时空,给我们太多的启发。

      古代家训的智慧
      韩昇

  一、家训

 

  古人非常重视家族,把家作为社会的本,个人生命的根。因此,如何让家族能够长期延续下去,进而繁荣昌盛,被视为人活着的重要使命和意义。

  为了这个目标,各个家族的祖先会把自己成功的经验教训,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抽取出来,培养子孙,让他们从小养成习惯,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能够承担家族使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家训很早就存在了。

  今天讲家训的人往往引用宋朝学者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论《颜氏家训》这部书时说的一句话,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遂认定北齐颜之推所撰写的《颜氏家训》为中国古代家训的鼻祖。陈振孙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不去细辨,但是,家训的出现要早得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恐怕无法下断言,大致上同家族的出现基本同步。传世文献中保存着周文王的《遗戒》,可以视为一斑。

  孔子对于西周文化的系统性整理,形成可以传承和学习的文本,奠定了古代文化的传统。在家族教育方面,孔子也是尽心尽力的。《论语·季氏》记载这样一则事情:有一天,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子走过,孔子问他:“你学了《诗》没有?”孔鲤回答道:“没有。”孔子就对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如何恰当地说话。”后来,孔鲤又一次经过庭子,孔子问他:“你学过《礼》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道:“不学《礼》,就不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孔子两次在庭中教育儿子,所以,后人把父亲的教诲称作“庭训”。父母的教诲作为家族世代传承并遵守的规矩,就是“家训”。从西周以来保存在文献中的这类记载甚多,可见古人对于家族教育的重视。

  二、富不过三代:要知止

 

  家族和个人为什么会衰败呢?这真的值得认真思考。从历史上看,兴起得越快的家族往往衰落得越早。这些家族的兴起大多为时势使然,比如打天下的时代,多少豪杰呼啸而起,改朝换代,成为军功豪门;再比如商贸之风刮起,贩运行商,趋利致富等等。这些现象本来没有什么对错善恶,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如果进一步观察,就可以发现被时势推高的人常常不知道时势造英雄的道理,还以为自己如何了得,自高自大,认定成功靠的是权力或者金钱,目中无人,有权者偏好暴力,有钱者要让鬼来推磨。如此一来,他们便不知道金钱和权力都有边界,为所欲为,突破限度,等在前面的必定是衰败,快的自己这一代就结束了,慢的在子孙时代没落,古人所谓“富不过三代”描述了这个几乎像宿命般的现象。在现实中,勃然兴起的家族能够长期存续下去的远远达不到1%。

  这真的是宿命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吗?

  衰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止”。在社会上,不管你有多大的权势,多大的财富,都要懂得权力和金钱没有给你更多的自由。可是这些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把手中的权钱使得风生水起,何等自由。他们的自由伤害到许多人的利益,反对的力量逐渐地积蓄起来。许多人恐怕不会想到人的社会和物理的世界有着相同的定律,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衰败常在得意之时,成语说“乐极生悲”,卦辞称“亢龙有悔”。

  为什么一旦权势在握便不知道天高地厚呢?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化,没有内涵。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可以说是最成功也最有权势的人,他出身低下,在乡村长大,好酒好赌,可就缺钱,喝不起酒便赖账,在乡里骗吃骗喝,爱说大话,做富贵梦。秦朝让老百姓活得太苦了,仅仅统治了14年,社会各阶层都起来造反,刘邦也趁势而起,多少英雄都倒下去,竟然是刘邦成功了,建立了汉朝,这个结果恐怕没人能够料到。

  刘邦打天下,靠的是武力,所以,他最看不起文人。在他挺进关中的路上,有一位名叫郦食其的谋士到大帐前请求见他,刘邦听说是文人,很不耐烦,叫门卫直接拒了,说自己很忙,没空见书生。郦食其告诉门卫,进去再通报说是高阳酒徒求见。刘邦听说是酒徒,这下子来劲了,传郦食其进见。郦食其进来一看,刘邦在忙什么呢?原来由两位美女怀抱着洗脚。而刘邦看到进来的人高帽宽衣,显然是书生,勃然大怒,冲了过来,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当面撒尿。从此事可知,刘邦是一个极其鄙视文化的人。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了践踏文化的首例之后,斯文扫地,秦末动乱中的豪杰,大多鄙视文化,项羽也是如此,难怪有人嘲讽秦始皇烧书,“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一生有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这位草莽皇帝,晚年交班时留给儿子汉惠帝一封遗书,人们非常好奇他留下什么治国安下的锦囊妙计呢?这封遗书中,刘邦写道:“我遭遇乱世,当时秦朝禁学,我窃窃自喜,以为读书无用。自从我登基以后,才不时翻翻书,这才明白作者著书的寓意,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犯的错误太多了”。(“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收于《全汉文》)原来刘邦留给儿子的是深深的忏悔,以及要子孙好好读书的遗训。看来刘邦掌权之后,没有飘起来,得意忘形,反而明白了文化才是立身乃至立国之本的道理,因此,他懂得知止。孔子教诲人们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大学》)。没有止,便没有安。人生在世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更要知道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恶的深渊前面停住,在善的境地也需要驻留。真理再前进一步便是谬误,善做过头了即是恶。人生要知止。

  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诗书传家

 

  治家格言中,经常出现“诗书传家”的训辞,甚至刻为门匾。古人早就明白“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真正的传家宝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持续,才能让家族传承昌盛。因为读书才能明白事理,才会懂得知止而安的道理。一个家族能不能延续关键在于子孙能不能成才,而成才之路在于学习。

  人们常说犹太人最聪明。我曾经在以色列和犹太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犹太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但是,犹太人重视教育却非常突出。这让我想起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人才辈出,同样是重视教育的结果。

  古代教育有什么特点呢?《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现在许多人望文生义,解释为学习要经常复习,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习”是现在的简体字,本字应为“習”,上半部的“羽”字,表明其本意源于小鸟学飞,引申为实践。所以,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是讲学习要经常付诸实践。读书让人获得知识,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仅限于此,可以说并没有学会读书,读书一定要身体力行。

  学习要实践,首先就要把书中关于做人的道理用在自己身上加以实践,而不是用来教训别人。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读懂书中精义,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随着读书日多、知识增加了,人的心智开启了,品格提升了,渐渐脱离低俗,成为一个睿智儒雅的高尚之人,何其快乐。

  对于在社会上承担各种重要职务的人来说,读书就更加重要了。懂得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就能够把握住今后发展的方向。所以,稍有学识的人都努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把历史视为人类智慧的宝库,把历史学视为未来学。

  三国时代,孙吴有一员猛将叫作吕蒙,十五岁从军,作战十分勇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威名赫赫。有一天,孙权对他说道:“你现在已经担当重任了,应该读书,长点见识。”吕蒙推辞道:“军中事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孙权劝道:“你再忙也忙不过我呀。”吕蒙再不言语。回去后,他抓紧时间,发奋读书。从尚武轻文到慢慢读出个中滋味,焚膏继晷,博览强识,竟然胜过许多儒生。孙吴名将周瑜去世后,鲁肃继任,前来拜访吕蒙。吕蒙问鲁肃道:“将军面对的关羽,文韬武略非同一般,将军有什么准备吗?”鲁肃没有应对之策。于是,吕蒙为他筹划五道计策,结果让鲁肃心服口服,刮目相看,连声称赞:“学识英博,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鲁肃死后,吕蒙担当起守卫长江中游的重任,他对关羽示弱,造成关羽麻痹大意,集中主力大破曹军,生擒曹将于禁,威震中原。吕蒙则趁关羽兵胜意骄之机,奇袭荆州,设伏活捉了关羽,为孙吴夺得荆州,堵住了刘备自长江而下的出口,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势。吕蒙自然成为一代名将。

  近代的曾国藩从这些人物转变的故事,悟到一个道理,他训导家人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文正公家训》)

  读书让人脱俗、开智、明道,从而升华成为有气质的人,子弟成才,何愁家族不能繁荣兴旺?儒家为什么那么强调从修身做起,奥秘就在于此。

  四、家族成败看家风:勤俭务实

 

  一个有教养的家族,一定有自己的规矩,从平日的小事开始训练子弟,让他们把行为准则变成血肉融合的习惯,言行举止处处展现出教养和风度。

  有人以为高贵的人一定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把排场和霸道当做高大上,用名牌,开豪车,戴瑞士表、金项链、腰悬羊脂玉,手持沉香串,浑身上下无处不精心打点,珠光宝气,怎么看都觉得缺了一点东西,那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近代名门曾国藩家族,其先祖就不去追溯,从他以下,代代出人才,外交家、艺术家、学者……兴旺发达。曾国藩教人们怎么辨识一个家族能不能兴旺,先看三条:第一是子孙睡到几点起床,看这个家庭是否懈怠,有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二条看子孙做不做家务,有没有勤奋务实的态度。第三条看有没有读经典,懂不懂得天地人生的道理。

  这三条合在一起,看的是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规是硬性的约束,能不能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成为弥漫于家庭的风貌,便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兴衰成败。人往往会注意在大的方面装饰自己,却在不经意的细节中露出原形。因此,从细节是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和本质的。

  有人认为曾国藩这三条落后于时代了。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有几家让孩子做家务呢?不是父母做,便是请保姆做,就是舍不得让子女做。家务虽然是小事,但对于子女的教育却非常重要。从小养成勤劳的性格,培养动手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从明朝强制推行八股文以后,书生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读书不实践,理论脱离实际,养成一种空谈的风气,吹毛求疵,心胸狭窄,眼界低俗却好高谈阔论,百无一用是书生。

  做家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懂得柴米油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能用钱堆出来的只是土豪,真正的高尚是勤俭节约。在欧洲旅游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几位国人点了一桌饭菜,没吃多少便离去。旁边的老太太请他们吃完再走,可他们却振振有词,说我付的钱关你什么事?老太太没办法,叫来警察。警察马上开单罚款,严肃地教育这几个人:“钱是你的,但是资源却是大家的,谁都不能浪费。”

  养成勤俭节约,看似小事,却事关重大。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影响世界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揭示一个大家没有注意到的现象,资本主义起源于信仰新教的族群里,他们的特点是勤俭刻苦,特别重视成本核算,形成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理性精神,据此塑造合理化的社会。中国古人也说过“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使人务实,激励人奋发向上,甚至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础,不可谓不重要。

  五、个人成就看态度:敬畏与诚信

 

  古人读书规矩很多,清晨入学堂先拜孔子像,再向老师行礼,然后正襟端坐,摆正书本,恭恭敬敬朗朗诵读。居家读书规矩也不少,家里总要辟出一间好房间做书房,窗明几净,读书时先净手焚香,捧出书本,敬若神明,静静研读。尊师重道深入人心,一点一滴都不敢随便,连乡村主妇都会教育孩子爱惜纸张,特别是有字的纸不可以随便揉弃。看一个孩子对纸张的态度,就能看出背后的家庭教养。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切莫简单斥之为繁文缛节。文明与野蛮一个重要的区分标志在于礼,而礼往往表现为仪式。庄重仪式的效果在于造成我们内心的敬畏和虔诚之感。因为首先要有恭敬之心,书才能读进去。做事情也一样,虔敬对待,才会小心谨慎,把事情处理好。态度马马虎虎,乃至玩世不恭者,谁都不敢把事情交给他办。所以,家训告诉我们:“欲知子弟读书之成否,不必观其气质,亦不必观其才华,先要观其敬与不敬,则一生之事,概可见矣”。(〔明〕何伦《何氏家规》)

  做人的道理也同样,待人接物以敬,从尊敬对方、礼貌待人中,首先洗脱的是自己身上的傲气,正如古人所说的“谦受益,满招损”。读书切莫读成口舌之学,卖弄知识,满脑子装着别人思想的碎片,还自以为是。做人与其居高临下俯视一切,不如学会高山仰止。见到学有成就的学者,事业有成的人物,以及历史长河里过往之人,我以为应该怀着谦敬之心多多领悟他们,学习他们。见贤思齐和见贤妒嫉是有无教养的根本区别,也是自己能否取得进步的关键点。

  有了这份虔敬之心,与人相处必会融洽。

  人是依靠社会而存在的,因此,首先是要与人相处,与人办事。既然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受到大家肯定的,成为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在人世上,与人融洽相处,最重要是要讲一个“诚”字。“诚”乃诚实、诚恳、诚信。家训告诫人们:“万事须以一诚字立脚跟,即事不败。未有不诚能成事者。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明〕王汝梅《王氏家训》)

  诚实是做人之本,满口谎言,或者言而无信,或许可以一时投机取巧,占到便宜,但是付出的是人格破产的代价。或许有人说,反正我对人都是一次性利用,赚到一次算一次。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故仍有许多空子可钻。即便如此,谁能保证江湖上没有比你手段更高的人?故古人常说:“恶人自有恶人磨”。

  待人诚实,自然会流露出诚恳的态度。有些人特别有人缘,很容易和别人打交道,朋友众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与人交往很诚恳,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赢得别人的信赖,愿意和他说真心话。只有相互信任的朋友,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从大的方面看,治理国家,发展经济,也都以诚信为本。治理国家要取信于民,发展经济同样要讲诚信。中国古代商人崇拜的商神是关云长。大家都知道,关羽和刘备是结拜兄弟,后来因为兵败而投降曹操,他与曹操约定,只要得到刘备的消息,就将归去。后来,他获得刘备尚在人间的消息,便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身边。关羽重然诺、讲信誉的事迹,成为中国人做人的楷模,特别是商人千里行商,出门靠的是朋友,重的就是信用,所以,他们把关云长尊为商神。

  家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从无数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精髓,它跨越时空,给我们太多的启发。静下心来,循着文化传统的河流,汲取养分,陶冶心性,人的品德随着胸怀而提升,胸怀因见识而扩大,所以,想要提升品德,就不能不扩大胸怀,要扩大胸怀就不能不增长见识。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