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筷子与餐桌若即若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翁敏华     编辑:徐婉青     2016-02-25 17:13 | |

        小编的话   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餐具,筷子的文化却早已延伸到了餐桌之外。

筷子与餐桌若即若离

翁敏华

        前阵子有两个新闻与筷子有关,一个是习大大陪同梅德韦杰夫逛乌镇筷子店,一个是传说韩国要把筷子文化去申报“非遗”,引起我对筷子的一些思考。

        小时候,妈妈教我们姐弟拿筷子吃饭,据说我学得不慢。宁波人家庭,规矩多,拿碗持筷亦有许多讲究一些禁忌,比如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啦,吃完饭不能嗍筷子头啦等等。待到读小学,老师教我们跳筷子舞,六个女孩,身着小蒙古袍,一人一把筷子倒拿,随着乐声,以筷子击打肩膀、手臂、后背,齐齐的唰唰声,有节奏的舞步,自己听着也舒服。一次班里闹不团结,班主任拿来一把筷子,先让一男生折断其中一根,又让他折另外十根,老师说:一根筷子一折就断,十根筷子却折来折去折不断,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因为有筷子的参与,这堂课让人铭心刻骨。

        可见,筷子是国人的餐具,却又不仅如此,既可以做表演的道具,又可以用作教具。

        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考古资料证明,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或竹枝夹取食物。四十多年前在北大荒下乡,农忙时每每地头进食。送饭的马车疾驰而来,盛菜分馒头,却说筷子还没到,在后面一辆马车上。全连一百来号知青,哪里等得及?都急不可耐地到地头灌木丛撅两枝干,在军装两掖擦一下,就狼吞虎咽吃起来。上海知青最考究,两根“筷子”非得一般齐。

        生活这本大书,为我们演绎筷子的起源这一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日本留学,发现日本人餐桌上的筷子是横放的。稍稍一追溯,原来人家保持着咱唐代及以前的生活方式。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描绘三月三上巳节唐代人的野外宴会,赴宴者十九人,或坐或站,还有侍女两名伺立,餐桌上放满了杯盘碗盏,还有一双双横放的筷箸。中国人的置筷方向,经历了由横而直的变化。这一改变,难道与不再席地而坐有关?唐宋交替的五代有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图中人物已经是坐在高背椅子上用餐了。画面表现用餐前的聆听琵琶独奏,主人公韩熙载面前的桌子上,就直直地放着一把筷子。

        明治维新后一段时间,日本年轻一代用筷技能渐渐生疏,有识之士大声呼吁:是筷子让日本人成为“巧手民族”的,丢了筷子就是丢了巧手民族的未来。而后,学校教育特意增设了“怎样用筷子”的课程。如今,日本学校让学生在校吃“便当”,也是为了警惕使用筷子的能力再度丢失。

        日本人普遍对筷子心存感激。日本有“筷子节”,每年8月4日。与“七夕”有关么?存疑。日语“筷子”与“桥”同音,功能也有相同处。“鹊桥”渡河,以桥为爱人牛女间的媒介,而筷子则是人与食物间的媒介。“牵线搭桥”是媒人的使命。


        小时候,夏夜在弄堂里吃晚饭,总被邻居家的嬷嬷阿婆叹息:“喔哟吔,这小姑娘筷子筈了介高,将来一定嫁得远。”我答:“炸油条的人筷子筈得还要高,将来嫁得还要远。”当时尚不明白“嫁”是什么意思,还因自己对答如流而得意。因为“媒介”远,所以预示着远嫁,而远嫁,以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是伤心之事。

        中日两国都把筷子看做“媒介”,与婚恋相关。

        东亚汉字文化圈,或谓儒学文化圈,最通俗的叫法却是“筷子文化圈”。中国本土筷子首方足圆形,以竹木材料为主;日本筷材与中国同,但筷子头是尖的;韩国盛行金属筷子,通身扁方形,上粗下细;越南筷子跟中国没什么两样。东亚筷子“同根异花”。故东亚诸国的青年学生到中国留学,用筷子吃饭这一课,可以免修。

        如今,朝鲜、韩国已停用汉字,日语也不全是汉字,越南则早已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可他们手中都没能放下筷子。看来,“东亚筷子文化圈”是最硬朗、最长久的名称了。因为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