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我们给孩子们怎样的科学教育,决定了我们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孩子的科学教育

春 田

  围棋“人机大战”让普通大众也受到了一次科学教育,这才恍然意识到,科学原来并不遥远,它与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在“人机大战”的同时,一档名为《最强大脑》的科学真人秀节目也持续掀起收视热潮。在如今以“娱乐”为主的电视节目生态中,这样一档以展示科学与脑力为主的节目显然很有意义。我和我儿子都是节目的忠实粉丝,但是三季看下来,我却对其中暴露的问题产生了一丝隐忧。联系到“人机大战”,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科学教育?

  《最强大脑》引进自德国。在节目设置上,德国版由观众投票决定脑力选手是否晋级,嘉宾包括科学家只负责点评,而中国版则设置了科学评审,晋级权在评审手里。事实上,科学评审对脑力和科学的理解,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节目的样态和取向。整个节目以展示人类脑力中的记忆能力为主,参加节目的选手大多是“国际记忆大师”,选手比拼的也主要是记忆力。但在前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韦钰院士看来,人类最强的大脑,绝对不是记忆能力,人脑再会记也比不过电脑。人脑的智慧其实体现在信息的分析和决策能力,这是世界上任何强大的电脑都无法比拟的。这次“人机大战”就证明了,在围棋领域,电脑棋手在记忆力和计算力上已经超越人类棋手,但在创造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上仍然与人类无法比拟。就科学教育来说,2014年由国际科学院组织成立的探究式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科学教育的指导性原则,也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的决策者,使学生具有进行正确决策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在这方面,节目显然还认识不够。

  但我这里更想提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脑力竞技下暴露出来的狭隘的金牌思维,这不仅与它提出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节目口号背道而驰,也与“科学无国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完全不符。《最强大脑》被引进后,设置了“国际对抗赛”这个环节。正是这个“对抗赛”让脑力展示让位给了脑力比赛,而有比赛就要争输赢,输赢一旦上升到国家荣誉地步,就不免会出现功利性太强、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状况,这也是节目出现很多争议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比如第三季节目中,在挑选中国战队队员时就出现了女队员无人选择以至于在已晋级情况下仍落选的事情发生,而理由居然是认为女队员可能能力不行,在国际赛中会导致全队战败。这位落选女队员是一位教师,背后有一大群学生在支持她,她没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的偏见上,这会让那些学生怎么看?让孩子们对科学怎么看?我觉得,这种为了胜利而牺牲科学、因为概率而放弃人的能动性的做法,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是对孩子的科学教育的背叛。我并不反对脑力竞技,如果竞技目的是为了激发人的潜能的话,这次“人机大战”,人类棋手在前三盘败北的绝境下,在第四盘下出“神之一手”战胜电脑,捍卫了人类尊严,就证明了人之为人,就在于他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任何强大的机器、数字和概率所无法取代的。

  古人说的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现在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科学教育,实际上决定了我们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实时热点

一键分享到微博微信,请点击右上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