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炎炎夏日,刚从上海健康医学院毕业的90后学生陈汉杰正在参加岗前培训,再有几个月的医院轮转和进站实习,他将独立跟车成为一名真正的120急救医生。今年,陈汉杰和他的65位同学作为上海健康医学院首届订单式培养的急救人才顺利毕业,分赴市区两级各急救中心,“这股新鲜血液”输入了本市院前急救人才紧缺的队伍。

  订单式培养本土急救人才

  人才流失与现有队伍逐渐老化是目前上海院前急救人员稀缺的主要原因,为培养一批“至少能留一段时间”的人,几年前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设立了院前急救方向,招收的本地学生入学时就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或下一级中心签约,经过3年培养后服务本市院前急救。今年首届66位学生已经毕业,全部到各急救中心待命上岗。

  “相比国内其他院校,我们的技能培训更多,大量模拟演练是希望气管插管、除颤、静脉针等实际操作学生都能上手。”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秦啸龙介绍,学校还将优秀学生送到海外的实训基地,让他们上课、跟车,学习和掌握国际急救技能和标准。

  90后急救人才准备上岗

  4月底实习时,小陈跟的车接了一位猝死的年轻人,10分钟里他和带教老师在狭小的车厢里一刻不停地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和除颤,但还是没能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跟车实习最直观的感受是生命真的很脆弱,而这份工作也真的很辛苦,也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不过小陈也坦言,在和前辈交流时了解到这份职业上升空间有限,有时候觉得这份工作“也就这样吧”。

  同班同学王玮晨源在郊区急救中心,忙的时候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他们这一拨同学选择专业时就选择了职业,大家从懵懵懂懂到渐渐掌握技能到如今客观理解这份职业,大家心里想的是“这份事业,做好它”。

  没有一个学生打退堂鼓

  首届学生有三分之二的女生,担心现实压力会打击孩子们,毕业前院长黄钢教授组织了座谈。令他欣慰的是,尽管孩子们已经感受到压力,但没有一人打退堂鼓。不过,担心仍然存在,“我希望社会理解,这是一批做出巨大牺牲的人,政府应该提高他们应得的待遇,病患及家属尊重和理解他们。”

  秦啸龙指出,在待遇和社会认同尚未改善的情况下,让长学制的医学教育高成本培养出的医生去从事这样一个个人发展受限的工作,流失是必然的,“我们可学习美国模式,通过两三年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急救人员,他们不是医生,但具备院前急救的能力,能为病人提供急救服务。”(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实时热点

一键分享到微博微信,请点击右上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