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文

  大学迎新季刚开始,大一新生就频上头条,形象却是负面的,被扣上了“容易上当受骗”的帽子。

  18岁的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痛失9900元,伤心过度,昏厥离世。6名涉案嫌疑人已全部落网,但更多骗子仍逍遥法外。几天前,徐玉玉老家又传出一名男生遭电信诈骗后猝死的消息。上海也有类似案件,一个女大学生订机票后收到短信,称航班取消,改签可获补偿,结果被骗走6100元,警方已立案调查。

  如果翻阅案卷资料,一定还能找出不少大学生被忽悠的案例。于是,许多人惊呼“大学生成为电信诈骗主要受骗群体之一”,他们“缺乏生活经验,高智商低情商”……

  事实有这么严重吗?

  其实,电信诈骗的侵害群体很广泛。骗子们漫天撒网,从老板、打工仔到教师、公务员,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如果非要强调比例,那么有调查显示,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简单搜索,就能发现这些标题:“深圳78岁独居老人被骗1156万元”“老人遭电信诈骗在银行门口自杀”“60岁老人电话5小时被骗50万”……

  无论是受骗人数,还是损失金额,大学生恐怕都算不上重灾区。大学生受骗之所以被广泛报道,一方面是因为发生了个别抑郁而终的特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轻聪明”的群体被骗更吸引眼球。稍加深究,各年龄层都能找到案值更高的受害者,大学生能否算作“主要”受骗群体,缺少足够依据。

  这顶“帽子”有点大。与其大呼小叫“大学生容易受骗”,不如积极传播简单易学的防骗技巧,比如六个“一律”:陌生人在电话里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谈到中奖,一律挂掉;谈到公检法税务或领导,一律挂掉;凡要点击链接的短信,一律删掉;陌生微信链接,一律不点;所有不熟悉的170电话,一律不接。这些防身技能,适用于所有人,不只是大学校园里的小鲜肉们。

实时热点

一键分享到微博微信,请点击右上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