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锦根:辞书界的“巢峰之问”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徐婉青  2016-12-25 21:15

  小编的话 在我国已出版的辞典中,同名辞条释文雷同的情况较多,尤其是人物辞条,如何破局?

  (巢峰先生)


  辞书界的“巢峰之问”

  许锦根

  近日在北京,见到一位老朋友。我的老朋友退休后在北京地志办公室协助段柄仁主编,编纂《北京大辞典》(以下简称《北辞》)。他给我讲了个“巢峰之问”的故事,很有意思。

  据朋友介绍《北京大辞典》编纂工作已进行10年。在编纂初始阶段,按照段柄仁主编意见,他专程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向巢老(峰)请教。巢老向他提了个问题:“《辞海》收了毛泽东条,《北辞》收不收毛泽东?”巢老是说毛泽东长期生活在北京,《北辞》要收也有道理,但《辞海》的“毛泽东”是经中央审定的,是权威答案,《北辞》怎样写?他回答说“《北辞》收不收毛泽东取决于主编和北京市领导,但我想,如果收的话应写‘毛泽东在北京’,而不是抄《辞海》。”巢老对这一回答表示满意,临行送了他一套《上海大辞典》。

  回到北京后,他向段柄仁主编汇报了“巢峰之问”。经过研究,段柄仁决定《北辞》人物辞条不收未在北京市任职的中央领导同志。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北京逝世或召开平反大会是发生在北京的大事,应作为事件辞条介绍。在事件辞条(毛泽东逝世)中简单介绍有关领导在北京的主要情况。还决定《北辞》参照《上海大辞典》为3卷本,600万字。在我国已出版的辞典中,同名辞条释文雷同的情况较多,尤其是人物辞条。“巢峰之问”的核心是:“不同辞典由于编纂目的不同,同名辞条的释文应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同名辞条而言,不应该存在适用于不同辞典的相同(相似)释文。巢老被誉为辞书界“反抄袭的一面旗帜”,力主每部辞书的辞条都应具有特有的价值。“巢峰之问”虽不能和科技界的“钱学森之问”相并论,但对辞书界而言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段柄仁在北京有四大主编之誉(北京地方志主编、北京年鉴主编、北京百科全书主编、北京大辞典主编),是北京辞书的开创性人物。段柄仁在认真考虑了巢老意见后,对“巢峰之问”做出了有水平的问答。他还提出《北辞》编纂以《北京志》为基础,探索从志书向辞书转向的途径。这对地方志的编纂应用及地情辞典的编纂都有现实意义,架起了沟通方志界和辞书界的桥梁。我祝愿一部代表首都水平(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国家水平)的《北京大辞典》早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