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晨读|没有空调的夜晚

来源:新民网     作者:俞亮鑫     编辑:郭影     2018-08-07 07:00 | |

      我在石库门弄堂长大。没有空调的夜晚,人们酷暑难忍,就会提着水桶去弄堂深处的水井打上几桶水。井水很凉,不仅能浸凉西瓜,把它泼向空地,还能浇去一片余热。“冲凉”后的弄堂会聚起一群摇扇纳凉的人群,谈天说地,下棋打牌,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天一热,人一多,小弄堂挤不下了,纳凉人群就会向马路延伸,塞满了大街小巷。四十年前的上海,家家没有空调,就连电扇也算奢侈,人们在弄堂内、马路上纳凉是一种生活习惯,可谓满目皆是。有的家庭人多拥挤,还会把晚饭搬到外面来吃,邻居们也会借此评点一番,看到有好吃的,还会蹭上一口,引起一片欢笑……

      弄堂口的过街楼有穿堂风,电杆下有昏黄的路灯照亮,这些地方往往成为乘凉“宝地”。但近水楼台先得月,住在弄堂底的我家只有羡慕的份。

      有个夜晚,酷热难当,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先洗了把冷水澡,又拿竹榻在弄堂伴着月光睡了一宿。后来,有人告诉我,弄堂更佳纳凉处,是在屋顶上。我也带着凉席,爬上红色瓦片铺就的斜屋顶。夜空吹来了一阵阵风,没有任何阻挡,那种凉爽是弄堂人家难以享受的,那种空旷更是城市孩子很少见到的。人在屋顶,望着浩瀚无比的星空,望着穿行在云朵里时亮时暗的月色,这感觉真是好极了。但人在高高的斜屋顶上,一旦发困睡着会有危险。

      渐渐地,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个绝对安全处,那就是老虎窗与屋脊之间有道沟。睡在其间,稳若磐石。只是人不能出声,若与好友相伴更要闭上嘴,只怕惊动了老虎窗下的人家。窗内就是石库门中的三层阁,它与亭子间一样,都属石库门中居住条件最差的。我家住石库门西厢房,却躲在人家老虎窗上纳凉,难免会有点负疚感,后来便不去了。

      弄堂纳凉最经典的记忆是给居民们放电视。夕阳未落,居民们就早早地带着小板凳来等候观看了。当时我母亲是居委会干部,那台黑白小电视机由我家保管,我家三兄弟也拥有了开启电视机的小小“权力”。夜幕降临了,每当我们旋动电视机开关,底下黑压压人群一片欢腾,就像过节一样。《姿三四郎》《大西洋底来的人》等译制片,都是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集体观看的,根本不像今天许多人与电视机渐行渐远了。

      当暑热把成千上万的人群赶上街头之时,申城随处可见的百万“乘凉大军”蔚为壮观。此时,各种纳凉晚会纷纷涌现。文艺演出兵分数路,献歌献舞,送戏上街。演出因陋就简,利用乒乓球台、菜场长桌、卡车平板、沿街高地等搭建舞台。高高树杈上悬挂起扩音喇叭和“小太阳”,这是当年最好的音响和照明设备了。演出开始,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欢聚而来,伸长脖子,踮起脚尖,站上板凳,爬上树梢,竞相观看,难熬的酷热就在欢歌笑语中渐渐淡忘……

      淮海西路上有幢文明楼,当年居住着许多文艺名家,这里纳凉晚会就更热闹,谁住得最高谁先演,这自然由家住十二层的京剧名家童祥苓首先亮相。随后,俞振飞、尹桂芳、刘斌昆、李炳淑、李蔷华、张南云、茅惠芳等大师名家以及歌唱家施鸿鄂、朱逢博夫妇等相继登台,这是我所见过的阵容最强的上海社区纳凉晚会。

      如今,乘凉大军在申城早已不见,纳凉晚会也恍若隔世。这消失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巨大变化。(俞亮鑫)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