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晨读 | “三层楼”:上海老闸北地标,曾数次躲过日军轰炸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胥鸿程     编辑:郭影     2020-04-13 07:00 | |

  凡是久居上海、有点年纪和阅历的人,提到“三层楼”很少有人不知的。在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你若叫一辆人力车,说“去三层楼”,拉车师傅二话不说,定会将你准确送达。

  “三层楼”坐落于上海闸北区(现静安区)恒丰路与裕通路交叉路口一侧,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的普通建筑。在上海这个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国际化大都市,它其貌不扬,却名声赫赫,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三层楼”的历史说起。抗战前的闸北区,虽没有浜南(即苏州河以南)那般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却也还算热闹,像“三层楼”这样的建筑原本也还是不少的。然而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日寇攻打“四行仓库”期间,这一带几乎被炮火夷为平地,只有共和路上的“青云坊”和这栋“三层楼”幸免于难。抗战胜利后,人们又陆续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盖起了简屋。当时,这片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可谓满目疮痍。东至大统路,南沿苏州河,西至苏州河两湾处,北至麦根路车站(现新客站),除了有一些零星的自建小屋和“滚地龙”外,其他都是残垣断壁、碎砖瓦砾和丛生的杂草。周围的马路也是人们在不断来来往往中逐渐踏出来的。其中走得多的渐渐宽阔起来,在抗战胜利后铺上了石块或沥青,成了正儿八经的马路。而其他一些小路,大多杂草丛生,遍布瓦砾,泥泞不堪,路灯离得老远才有一盏,一到晚上便显得极为阴暗,一闪一闪宛如鬼火。路边常有倒毙的饿殍和用芦席包裹的弃婴尸体,走在路上,不小心就会被这些绊住,加之野狗窜来窜去啃食死尸,所以晚间一般人是不敢走这些路的。

  我家是1946旧历年底迁至“三层楼”附近的。元宵节晚上,我6个月大的弟弟因为受风寒突然发烧,父母抱着他走了很远到医院就医,最后因交不起治疗费,只能又抱了回来。一家人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第二天,父母在悲痛中用草席将弟弟包裹起来请人处置。我们姐弟几个不忍心弟弟独自曝尸荒野,便瞒着父母偷偷去寻找,最后终于在附近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旁找到了他。为了不让弟弟被野狗伤害,我们轮流拿着木棍守在旁边。直至过了春节,“普善三庄”的收尸车(新中国成立前慈善机构专门为饿殍和死婴收尸的车)将弟弟收走,我们才抹着眼泪回了家。时至今日,那包着弟弟小小身躯的草席被抬上车的情景,那车子摇晃着渐渐远去的场景,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政府逐渐疏通、开拓了不少新马路,并沿街建起了整齐的楼房,还创办了不少中小学、商店、医院、菜场。“三层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渐活跃起来。它的上两层楼主要用作居住,住户除了战争时期流落在外后又返回此处的原主人,还有不少先进模范人物。底层沿街的区域,则陆续开了照相馆、药房、百货店、饮食店、粮店、菜场等。“三层楼”成了我们周围群众生活的核心场所。日常起居,吃穿用度,无一不可在“三层楼”区域解决。每天清晨走几步路便可到菜场买菜;出门后一转弯就可以去饮食店喝一碗浓醇的豆浆、吃一副大饼油条作早餐;偶有小疾风痛就去药店,在坐堂医生指点下买到合适的药;遇到日用品短缺就去百货商店转一圈,那里应有尽有;逢年过节还可去照相馆拍张合家欢……

  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新客站建起来了,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三层楼”那几经战火洗礼仍屹立不倒的身姿,那百姓安居乐业、繁荣热闹的景象,永远铭刻在那一代人们的记忆里,活在老一辈人们对往事的叙述中……(胥鸿程)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