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晨读 | 闲话印糕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甬沪     编辑:徐婉青     2021-03-03 07:00 | |

  啥是印糕?为啥不依形状叫圆糕、不依质地称硬糕?如今消费者可能真的知之不多,能讲出印糕之特点的更少。不过,传统的印糕制作简单,一个个文字一组组图案,或两者兼有,刻画在一块木条上,将糕粉填满压紧,用一片竹爿刮平,再轻轻敲出成型的饼坯,加热后即成一款与众不同的点心。

  脑海中印糕固有的香气、口感、味道已渐行渐远,但对印糕耐饥耐藏的记忆还算清晰。儿时,总是期待母亲带我去宁波,除了感受大轮船在江海咆哮中的勇往直前,更欢喜听姆妈的老祖母、独居鄞县的老太太讲自己做的各色点心,对印糕更是情有独钟。每次返沪,老太太总让姆妈带上一大包,她说,印糕迭“吃场”耐饥又可多“闶”(贮藏)几日。轻轻咬一口印糕,含在嘴里,慢慢流进喉咙,不像年糕要煨煨吃、嚼嚼咬太麻烦。确实,印糕总是我家“吃场”中最后消失的点心。如今我已忘却老太太蒸熟印糕的方法,十分遗憾。

  春节期间,收到一快递,打开一看,喜出望外,竟然是印糕。可惜,此非宁波亲戚所寄,而是研究“嗲文化”的一位广州朋友馈赠。工业化下的印糕,虽吃不回曾经的味道,但有了今天闲话印糕的文字。

  宁波是印糕的故乡,是鄞县(现鄞州区)的乡味,此论我不敢妄言。但当年隔壁邻居讲我的面孔与姆妈,“像一版印糕,活脱式样”。这句地道的宁波话,我敢断言并终生难忘。常言道,“儿子像娘,金子打墙”,由此眷恋印糕。

  印糕靠木模翻版制作,它或许是活字、雕版中华印刷术的鼻祖,抑或受古代印刷术而诞生的一款点心。今天去探究谁是原始创新,谁又是跟随创新,似乎意义不大,但中华儿女的创新理念,在民以生为先、民以食为大中演绎并融入,肯定没人质疑。先人将求生、求寿,祈福、祈旺的意念,通过吉祥的文字、和谐的图案,一组组展示、一幅幅揭示、一道道启示,让我们在品尝一枚枚印糕的同时,感受生活的本原、本质和本真。比如一组“牛气冲天、牛高马大、牛羊成群、牛犇万里”的印糕,正应了牛年之景。

  如果印板是印糕的形之塑具,那么印糕真正魅力则深藏于它的粉材、粉质、粉技中。那天问某农庄一位做了40多年糕团的师傅:“做方(软)糕,需要几种粉材和合?用浆粉、干粉还是干湿粉?汽蒸与烘焙哪个更好?”师傅是老把式,可惜讲不出所以然。尽管同属同源,但食材组配、用料深浅、技法制作的不同,成就的即是色、香、味、形不同的食品。我以为,印糕的粉种、粉质、粉合不同,既有别于定胜糕的粗粒质,也不似方糕的糯黏性;既不像年糕需要细嚼,也不同汤团难消化。印糕以米粉先熟、粗粉为主、干粉为要、压粉为重、燃粉为文,相比其他糕点,吃口不硬不黏牙,在慢慢咀嚼中溢出齿香、释出腔液、汇出糕流,同时耐饥,携带方便,保质期长。

  印糕与许多江南点心一样,各具特征,各领风骚,让世人口福不浅、口惠不已,现在作为伴手礼应该嗲额!当然,印糕闲话至此,我仍有不明之处,朦胧中感觉老太太当年是用火缸烘焙印糕的,但现在很多朋友咬定汽蒸而熟。这差异,鉴于我对儿时口味的淡忘,是否影响印糕的口感、余香、品位……又有谁能告知?(陈甬沪)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