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晨读 | 他们的写字台上有什么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管一明     编辑:史佳林     2021-05-06 07:00 | |

  人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使我喜欢把镜头投向人物纪实,力求每次抓拍的神情都极富表现力,每个凝神都能有穿透力,这些可遇不可求的瞬间就是我要捕捉的真实。

  曾担任新民晚报总编辑的赵超构

  1991年,我在《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上班,听到一个名为“抢救文化遗产”的项目,第一反应是,我可以做什么?我想,上海是文化大都市,有一大批中国顶级的文化名人,他们都已年已古稀。我可以用照相机把上海的文化老人的真实影像系统地记录下来。有了想法,就要行动,我列了一个拍摄计划,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拍摄对象是当时已年逾七旬的上海文化前辈,包括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报业、出版、教育等系统的文艺泰斗和文化名人,共约80余人,都是通过信件和电话预约,拍摄地点有的在家中,有的在医院。

  我不仅拍人,拍肖像,拍名人在家里的日常起居生活,而且特别重视拍摄每位文化名人的写字台。在当时看来,写字台上放了些什么,或许不值一提,但当时间过去二十年后,他们用的是什么笔,放着两本什么书、什么报纸、什么茶杯,都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我还注意拍墙壁。在客厅、书房的主要墙壁上挂些什么?比如画家谢稚柳、刘旦宅这些大师,他们家的墙壁上到底挂谁的画?或谁的字?我还拍他们的书架。书架上有些什么书?五斗橱上放些什么?这些东西能反映出主人精神世界的许多信息。

  基于我个人经验出发的即兴发掘,摁下的每一个快门都凝固了文化使者们鲜亮的容颜和非凡的风度,或优雅、或潇洒、或专注……在岁月流淌中,光阴成就了今天的影像景观,我每次驻足端详,仍会心生异样,那是种不期然的悸动。眼前这些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每一张人像背后的个体存在与历史命运,让每个观者都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见证着人性与世界的真实,见证着文化意义上的上海。

  作家巴金在寓所书写

  书画家朱屺瞻

  书画家谢稚柳

  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与电影导演张俊祥

  曾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

  书法家胡问遂

  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与电影编剧严励夫妇

  画家沈柔坚

  摄影家金石声

  音乐家谭抒真

  (管一明 图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