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马尚龙:上海闲话额闲和香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尚龙     编辑:郭影     2022-02-06 15:29 | |

整座城市热议《爱情神话》时,很多人忘记了几个月前曾经有个小小的事件,无意间为《爱情神话》做了铺垫。上海群艺馆推出了沪语课程,教小孩也教大人。这不是上海第一次推出沪语教程,却是第一次报名秒杀。当时媒体报道了好几天的。一个大城市,要开课程教这个城市的母语,可能上海独有了。

上海闲话又吃香了。一个“又”字,足以回到前一次的“香”。

二十多年前,上海人的日子远不如现在好过,上海闲话倒是“春风得意”。好几部至今还有影响力的沪语电影电视剧,比如电影《股疯》,电视连续剧《孽债》《何须再回首》《夺子战争》,都是在1994年到1997年4年间集束性地飞出来的。

这几部剧里的上海市井和上海闲话,正是上海人过的日子。我这一代上海人,小时候大多带着移民后代的家乡口音。去酱油店,我会讲买3分“迷醋”,不是醋会迷人,而是“米醋”宁波话讲出来是“迷醋”。有个小学同学是绍兴人,他父亲喜欢听绍兴大板,绍兴话“大”读成“躲”,偏偏他父亲背略驼,驼和躲在上海话是近音,于是这个同学的绰号就是“绍兴躲板”。在互相取笑和被取笑中,每个人的乡音快速闭合。上海闲话在我们这一代约定俗成,市井俗语,乃至粗话和切口,都“标准化”了。

同时期的情景剧《老娘舅》,以滑稽戏演员为主要班底,除了上海话,还有南腔北调,尖音团音,与阿拉俗常的生活和闲话有区别,应不在沪语影视剧之列。

后来上海再也没有拍过有影响的沪语电影电视剧。据说,因为是沪语,这几部剧是受到了诟病的。《孽债》拍了普通话和沪语两个版,沪语版播了没几集,改播普通话版了,上海味道也淡了点。

90年代中后期,上海迎来新一波移民潮,普通话渐成上海第一公用语。某次我去政府机关,会议桌上一块小铜牌明确提示:请讲普通话。上海人巧舌如簧,语言能力真强,普通话说着说着,就普通了。不过,作为母语的上海闲话,闲了。

闲了上海话,急了讲上海话的人。母语如同母乳。只有有了母语,才会有自己的市井,自己的人文。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与一方水土日月同辉的,是一方母语。也完全可以说,一方母语养一方人。

应该是在本世纪之初,有文化名家提议在电视台开设沪语新闻栏目,还将上海闲话和海派文化联系起来。媒体都报道过,一片共鸣之声,不过沪语新闻没有开出来。因为2500万人的移民城市,讲上海闲话的人不及一半。

让上海闲话不闲的,有2010年世博会的暗香浮动。这是美丽的意外。

为了世博会,上海地铁和公交车双语报站名了。也恰是在此时,多有老年乘客提意见,听不清外国话普通话报站名,等听清楚了已经过站了。他们问,是不是可以用上海话报站名?

还有,上海人居然也陌生上海话了。“世博会”讲出来就是“自博会”。“租赁房”变成了“滋赁房”。不得不说,极其洋泾浜。

如果迎接世博会的上海,连自己的母语都遇到了生存危机,那么世界眼中的上海,大概要去申请上海闲话的联合国非遗了。

2010年3月7日,新民晚报开辟了“上海闲话”专版,每周一次,刊登上海的市井故事和上海闲话写的文章。这是个信号:上海闲话是应该推广的。我去参加过“上海闲话”专版的座谈会,目睹为某一个字的写法某一句话的用法,像吵相骂一样热闹。我不太懂,但是我知道,吵,意味着上海闲话一点也不闲。“上海闲话”专版至今还在。

一年半之后的2011年11月,开南市老城厢线路的11路无轨电车,成为第一条用沪语报站名的公交线。

后来,“上海闲话”就是有轨电车了。《爱情神话》算是上海闲话的一个大站头。(马尚龙)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