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新民晚报今起推出系列民生调查:三问申城垃圾分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沈敏岚     作者:沈敏岚     编辑:任天宝     2018-03-22 16:10 | |

VCG41644012077.jpg

制图/任天宝

  新民晚报讯 (记者 沈敏岚) 上海每天每人产生垃圾1.2公斤,日产垃圾2万吨,12天就能堆出一座东方明珠,70%生活垃圾由老港基地处置,能力接近极限,“垃圾问题”关乎着每一个上海人,关乎着上海生态之城建设。

  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和更合理有效地处置迫在眉睫,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已迈入第八个年头,年年都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3月16日,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全面打响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攻坚战。

  到目前为止,垃圾分类已覆盖全市500多万户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二,并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形成了多个可供推广借鉴的做法。比如,居民自治的“扬波模式”、居委推动的“梅陇三村绿主妇模式”、定时定点投放的“松江南良苑模式”、创建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区的“崇明模式”等等。

  然而,垃圾分类推行七年有余,效果一直不如人意——居民参与率低,分类减量不明显,市民的亲身感受也是垃圾分类在不少地方还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并没有切切实实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如何破解垃圾分类的难题,切实推进与全体市民休戚相关的实事工程,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民生调查《三问申城垃圾分类》——

  一问:小区试点垃圾分类,为啥推广难?

  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发现高质量、长时间坚持的,确实很少。分类设施缺失、分类标准缺稳、配套宣传缺乏、“带头大哥”缺席、小区物业缺位是重要原因。

  二问:社会协同推进垃圾分类,障碍在哪?

  生活垃圾分类,好比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必须各方尽力配合。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各司其职。记者调查发现,上海的垃圾分类收运后续处置等综合利用体系尚需健全,公共管理、跨区合作、监督引导等协同保障有待提升。

  三问:对标垃圾分类先进,上海差在哪?

  垃圾治理,是个全球性难题。日本用了27年,形成全民参与氛围,德国把垃圾分类当一项系统工程,大约40年才见效果。对标垃圾分类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破解之道,上海推进垃圾分类,能收获哪些启示?

  【相关链接】

  三问申城垃圾分类①|小区试点垃圾分类,为啥推广难?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