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上海现存最大兽类你可知晓?上海科技馆和奉贤区林业站将为狗獾拍纪录片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作者:陆梓华     编辑:任天宝     2018-06-22 19:57 | |

图说:上海本地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上海市保护动物狗獾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尖脸,小眼,“黑眼圈”从脸颊一直延伸到后脑勺,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2007年,它们在上海还有十余个家族,分布在各个郊县;2009年,数量锐减至25只,只在松江和奉贤发现过它们的踪影。

图说:狗獾上海科技馆供图

  这就是上海本地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上海市保护动物狗獾(huān)。2007年底,上海市林业局启动了狗獾保护行动计划——“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如今,在奉贤区申亚生态林,人们为它们修建了专属栖息地。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些城市中的小伙伴,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一部由上海科技馆和奉贤区林业站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狗獾》今天开机,预计于明年制作完成,和市民见面。

  连续11年打造野生家园

  偶尔从玻璃窗前露个面,看见有人前来就从迷宫般地甬道中一溜烟跑走……在申亚生态林,这群体型和成年中型犬接近的小动物们,正在竹林王国里,悠然自得地生活。

  据悉,“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由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华东师范大学、奉贤区林业站联合参与。然而,狗獾保护并非易事、曾经在华师大求学期间就参与课题研究的控江中学生物教师徐循告诉新民晚报记者,狗獾是杂食性动物,且活动范围较大,冬季多在洞穴方圆六七百米内活动,到了秋季,他们会从六七公里以外觅食。因此,栖息地必须生物繁多、食物丰富,才能让它们安心扎根,而不会四散惊扰周边农户,偷吃农作物,捕食小动物。

  新民晚报记者看到, 经过十余年建造,如今,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已经初具雏形。起伏的土坡上,竹林茂密,狗獾打的洞口清晰可见。

图说:狗獾打的洞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

  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徐宏发教授介绍,竹林盘根错节,可以保护地下通道不易塌方,对穴居的动物来说是最理想的打洞场所。在扩大的适宜栖息地中,新改造的水系环绕了整个栖息地,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水生环境,工作人员介绍,已经在栖息地内发现了包括黑斑蛙、饰纹姬蛙、赤练蛇等两栖爬行动物以及夜鹭、白鹭、黑水鸡等十多种鸟类。满园的梨树和李树,也是狗獾喜爱的食物。

图说:工作人员通过步入式洞巢观察狗獾的习性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

  为了了解狗獾的生活习性,工作人员建造了步入式洞巢。狗獾啃咬功夫了得,于是,工作人员用水泥修建了狗獾的活动管道,隔一段距离设置观察窗,方便观测。

图说:步入式洞巢入口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

  此外,园区内安装了十余个摄像头,捕捉狗獾的踪影。起初,生态园从山东引入了4只人工饲养的狗獾,尝试将其野生放养。如今,栖息地的各人工洞穴中均有狗獾生存,并自行扩大了洞巢,种群数量已有30只左右。这证明他们已经认可并适应了这样一个环境。

图说:狗獾上海科技馆供图

  种群修复可能还需10年

  徐宏发介绍,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征。狗獾作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兽类,在生态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野生狗獾种群数量的减少,是一个城市生态的预警。奉贤区申亚生态林是上海本地极小种群物种——狗獾的恢复和保护基地,是上海市政府在上海本地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恢复上海野生狗獾的种群数量,使其保持稳定的生存种群,对保护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修复上海生态链,构建城市中的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徐宏发坦言,在上海郊区,如果要达到狗獾能在野外自然繁殖并长期保持稳定的生存,数量至少需要500只以上。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时间。

  “只有到那时,才能说狗獾真正回归上海本地原生生态链,狗獾才能真正的扎根于上海郊区这片富饶的栖息地而不至于消失”。目前,狗獾的保护工作还在继续,今年3月,上海科技馆和奉贤区林业站在“大调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围绕如何宣传保护动物,保护生态进行。就如何宣传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长江大保护”战略作了深入探讨。经讨论,两家单位将合作拍摄一部以“狗獾”为主题的纪录片影片主要以科研及保护人员对在奉贤开展的狗獾研究保护工作为线索,介绍狗獾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人文价值、保护现状等情况。

  【相关链接】

  自2009年起,上海科技馆就开始策划并拍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中有上海的鸟类——震旦鸦雀,有长三角的两栖爬行动物——中国大鲵、扬子鳄,有上海的鱼类——松江鲈,也有长江的重点保护动物——江豚,已经完成《中国大鲵》、《川金丝猴》、《黑颈鹤》等10余部影片的拍摄制作,倡导民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