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长三角气象保障一体化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让预报预警更精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丹     作者:马丹     编辑:钱文婷     2019-10-22 12:07 | |

  台风从浙江沿海移动到上海附近还需要多久?大气污染物在长三角的移动路径又是怎样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诸多“新气象”呈现,其中,气象保障联动先行便是亮点之一,进一步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IMG_3935.jpg

图说:太湖梅梁湖区域的气象观测平台上的气象设备  马丹 摄(下同)

  在近日举行的“走基层看气象”长三角气象一体化主题活动中,上海市气象局局长董熔透露,“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编制工作于2019年3月启动,目前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将形成气象协同观测的“一张网”、气象信息资源共享的“一朵云”,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气象预报、服务和创新“三平台”。

  实时共享观测数据

  每年台风来临,江浙沪包邮区的网友们总爱开玩笑说“魔都有结界”,然而,真正面对台风过境时的疾风骤雨,彼此间有着牵挂和担忧。8月的台风“利奇马”是今年给长三角带来最大影响的台风,但沪苏浙三地气象部门一体联动,为百姓建起了一道真正的安全“结界”——上海中心气象台、宁波气象台、江苏省气象台每天不定时地针对台风天气开展三地会商,长三角新媒体平台间的协作让预报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到手机、电视等全媒体客户媒体终端。

  其实,长三角地区针对跨区域灾害天气过程的联合会商机制,已进入了常态化运行。今年5月,苏浙沪三地的气象部门就联合签发了《2019年一体化工作方案》,实现了三地气象基础数据互联互通,突破了过去气象服务以行政区划分为主的旧格局。观测数据的共享,也让气象服务更精准。从去年开始,长三角区域气象部门进行天气雷达的同步观测,发布气象预警速度比以前提前了10分钟。

  未来,这种互通互联将进一步“升级”。《规划》初稿提到,沪苏皖浙四地的长三角气象观测将建起一张一体化融合的“网”,将都市圈精细化雷达观测网,港口、航道、海岛、海岸线自动气象站网和激光测雾雷达网,生态和旅游气象观测网,长三角交通气象观测网等“一网打尽”;“一朵云”除了建设长三角基础气象数据云平台,实现长三角基础气象数据一体化采集、共享,还会同步建设长三角气象服务数据云平台,融入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互联、开放的气象大数据服务机制,将“气象公共云”的数据和产品与社会各行业相关数据深度相融,进一步提升气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效率和贡献率。

微信图片_20191022113712.jpg

图说:沪宁高速公路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展示气象实况信息

  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

  夏天的暴雨,秋冬的霾,这些灾害性天气都是最热门的天气“热搜话题”。针对这样的“气象需求”,长三角地区已在尝试建立一套一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2018年,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搭建起来,着眼于大气污染精准治理、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大气环境中长期调控三方面,在长三角区域实现了气象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污染天气预报信息共享、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天气是一个大系统,各地的‘风云变化’都和上下游有着息息相关、不可割裂的联系。”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说,在平台建成以前,预报员只能看到本地的环境气象信息,只能做本地的预测,但在整个区域实现数据共享以后,长三角的气象专家就能根据更广范围的环境气象数据,联合做作出污染物的输送通道分析,提前发出精准预警,提醒政府、民众做好防范和应对。

  今年汛期,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暴雨预警联动,受到了广泛好评,从长三角暴雨预警会商、暴雨预通报、到预警发布、传播、联动响应,再到预警解除等,七大环节的信息可以实现5分钟内“一键发布”,及时将信息告知社会公众,而且,预警发布监控系统对发布全程做到可视、追踪、留痕。

  根据《规划》初稿,在观测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沪苏皖浙将形成一体化的预报平台,包括覆盖长三角区域的超高分辨率和多尺度的数值预报系统、台风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环境气象预报预测分析系统和港航一体化海洋气象业务系统;还将整合三省一市气象部门服务资源,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服务业务平台,提升面向政府部门的预警统一发布、城市精细化治理、毗邻区联防联动的防灾减灾功能;开展面向公众的基于应用场景、天气场景智能无感的公共气象服务等。

  2035年贡献“长三角模式”

  随着一体化工作的推进,沪苏皖浙一市三省的气象部门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上海依托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创新中心、台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长三角,提升区域整体气象服务能力,而未来,智慧气象更离不开科技的“助力”。董熔透露,希望能够发挥上海复旦、浙江大学等高校人才优势,共建长三角气象科技开放创新平台。“这个平台将聚焦核心技术领域,实施联合攻关,在区域数值模式、台风预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航空气象、远洋导航、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领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创新成果;建设亚太台风研究中心,打造世界高水平的台风研究机构。除此以外,还会设立长三角气象科技开放基金,打造长三角气象成果转化平台,打造区域气象人才高地等。”

  董熔说,“一张网、一朵云、三个平台”,将让长三角气象服务一体化可以有全新的体系建设,形成“区域一体化服务、分布式布局”,更要“走出去”。“根据《规划》初稿,到2025年,将在长三角区域全面建立气象服务一体化发展新体系,率先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气象发展示范区,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率先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保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气象智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达到发达国家最高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带动力,为全球气象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贡献“长三角模式”。

  不过,董熔特别提到,长三角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区域内三省一市都应积极思考,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让气象服务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相关链接】

   “水陆空”齐上阵 气象服务保障长三角交通“四通八达”

   旅游与气象“同行” 探寻长三角“后花园”的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