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棉球、口罩有特制容身处 “光盘”换饮料减少2成湿垃圾 沪上医院高校垃圾分类有妙招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金旻矣     作者:金旻矣     编辑:陆佳慧     2020-09-28 15:55 | |

图说:市一医院棉球丢弃处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下同)

图说:市一医院废弃口罩收集柜

  医废垃圾桶总有人扔干垃圾,怎么办?专用“棉球丢弃箱”和“口罩回收柜”,小心思破解了大烦恼;各病区垃圾分类效果如何追溯?桶上编号码,袋上贴标签,谁丢的一目了然;高校食堂如何减少湿垃圾?与“光盘行动”结合,六次光盘就能换一瓶扶贫饮料……

  去年上海市推行垃圾分类以来,高校和医院因人流庞大、成员复杂,源头分类效果常不尽人意。但“后进生”也能奋起直追,记者今天采访获悉,沪上各医院和高校都动了不少脑筋,推动“新时尚”逐步成为“好习惯”。

  特制容器避免干垃圾误入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门诊大厅的验血窗口边,放着两台黄色“棉球丢弃箱”,每个投放口才几厘米见方,能“筛除”一波干垃圾。总务处副处长施慧介绍,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医疗废弃物桶内,总会被投入干垃圾,让院方很伤脑筋。改造了棉球丢弃箱放在验血处后,效果很好,每天光棉球就能收集清运四五次。

  病区内的“废弃口罩回收柜”,则是疫情后新增的。医院内的口罩有别于院外,需按医疗废弃物处理。口罩机不仅能回收口罩,还可消毒,让病患和家属的口罩“有处可去”。

  医院科室和病房众多,如何追溯分类效果?多家医院都采用了“编号标注”的方法。在市一医院的垃圾箱房,记者看到,垃圾桶上均写有编号。“我们共有240升的干湿垃圾桶120个、120升的桶15个、60升的桶320个,从去年7月1日起全部编了号。”负责人表示。

图说:瑞金医院保洁阿姨为垃圾贴上标签

图说:瑞金医院工作人员指导丢垃圾

  瑞金医院也是如此,心内科病房内,保洁阿姨正在标签上写下当天日期和收运的科室病房,贴在每一袋垃圾上。“护士长和工勤人员是医院推进垃圾分类很重要的环节,目前约有110名护士长和170名工勤人员参加了培训。瑞金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我们自制了垃圾分类宣传单页发放给住院病人,并在门诊等处循环播放科普片,指导外地病人正确分类。”瑞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沈贻萍介绍,与去年6月相比,今年6月瑞金医院的湿垃圾从440kg/日增至2400kg/日,可回收物从590kg/日增至736kg/日,干垃圾从13750kg/日减至10000kg/日,有害垃圾从2.7kg/日增至21.3kg/日。

  光盘换饮料减少2成湿垃圾

  生源来自五湖四海,高校在垃圾分类推进中也面临不少“痛点”。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9月11日开学以来,食堂湿垃圾产生量已减少约20%。后勤保障中心吴向军介绍,开学两周内,后勤保障中心联合网络信息中心推出“光盘换饮料”活动。用餐后,同学们只需当场拍下光盘照片并上传“交大V卡”,通过AI识别后就可领取红包,集满六次还可兑换一瓶学校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洱源县核桃乳。“活动以来,已有6.4万人次参与,2800多人成功兑换饮料。”吴向军说。

  后勤保障中心卢琦告诉记者,徐汇校区约有学生3000多人,外籍学生有五六百名。针对这一特点,学校专门改造了三个垃圾箱房,每天早、中、晚开放,并在箱房上张贴了英语版分类投放指南。“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我们中午增设了2小时的投放时段,方便早出晚归的学生。”她说。

  记者注意到,垃圾箱房除了装有除臭、排风、烟感喷淋、紫外线消杀等设备外,湿垃圾投放口改造成了“一口双投”。投口内有干湿两个箱体,可直接将破袋后的塑料袋扔进干垃圾桶,不用再开一次干垃圾投放口,也避免垃圾袋辗转投放造成地面脏臭。

  据悉,为了让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同学了解上海分类标准,交大在新生大礼包中附加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今年首次印刷了英文版,方便大家“入乡随俗”。在今年上半年度高校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徐汇校区和闵行校区均获优秀。

图说:交大徐汇校区的垃圾箱房张贴了英文版投放指南

  多管齐下上好“分类第一课”

  除了从学校机制层面推动外,高校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推进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好习惯”。

  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充分结合师范专业特色,将垃圾分类融入劳动教育中。生活园区管理中心在寝室区设垃圾分类体验馆,展示学生的科创作品和艺术作品。人文学院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垃圾分类我先行》,信机学院学生自主研发BIACID-智能分类垃圾桶,美术学院学生则创作了妙趣横生的《美术生的垃圾分类日常》海报,环地学院学生团队撰写了“高校寝室楼垃圾分类试点方案”,还深入社区帮助大家学习分类知识。据统计,上师大徐汇校区2019年干垃圾日均收集量比2018年同期减少约10.5%。

  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教委学校后勤保卫处处长张旭介绍,为了推动高校开展垃圾分类,市教委开展了多项工作。比如,将垃圾分类宣传资料与录取通知书同步发送给大一新生,利用军训、入学教育等上好“垃圾分类第一课”。又如,每月对高校开展一次全覆盖第三方现场测评,结果予以通报,并约谈推进不力的高校。解决区域标准化和学校个性化统一的问题,提升高校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将大学生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纳入学校垃圾分类考核测评,建立高校生态文明志愿分支机构。

  截至8月,本市高校在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中,优秀率已从46.77%提升至89.2%,达标率从70%升至100%,进步明显。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