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上海民声|“好声音”传“金点子”变“金钥匙”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潘高峰     作者:潘高峰     编辑:任天宝     2021-08-17 17:55 | |

绿色节能.jpg

  打开手机,点开随申码,市民郑先生在下方的“疫苗&核酸”一栏中找到了自己刚上线的核酸检测报告,结果显示为“阴性”。

  “不用再跑医院拿报告,很方便。”包括郑先生在内,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份便利要感谢市民许东去年10月的一条建议。而各类人民建议,一年来,上海征集了27000余条。

  去年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挂牌成立,在原本信访工作的基础上,集收集梳理、办理反馈和宣传引导于一体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备。一年来,征集办收到人民建议同比增加50%,重要建议采纳率达到98.3%。

  今年7月1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实施。用立法规范人民建议征集流程,明确建议落实转化的方式和机制,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首开先河。

  人民城市人民建。一条条人民建议“好声音”,传递着城市治理“金点子”,变成了城市发展“金钥匙”。

  建言者

  有大学生村官,也有退休市民

  今年1月27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决议。这张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人人关心,也振奋人心。

  令人动容的是,《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先后收到市民建言23000余条,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强烈愿望。为了让“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凝聚各方共识和智慧的过程,上海还专门开展了“‘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活动。有趣的是,这次活动本身,就是一名95后大学生村官建言的结果。

  吴豪是嘉定区徐行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也是一名积极为城市发展谋划的“建言达人”。2016年以来,他先后提交30多条人民建议。去年,他提出《关于积极引入公众参与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得到市领导批示,成为推动“市民大家谈”活动的契机。在吴豪看来,以人民为中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仅是党的执政之基,也是人民民主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在。

  最终,23000多条市民建议,有相当一部分被吸收采纳,写进了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比如初中生毛子谦关于老小区可以和周边产业园区错时共享公共空间的建议,又比如退休市民罗克平关于建立上海“老专家智库”的建议。

  罗克平是一名“老建言”。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为上海的城市发展热心谋划。“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用人制度改革我有很多话不吐不快,但普通人提建议的途径太少了。”他只能不断向媒体投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近年来,上海倾听群众呼声、接纳市民建议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去年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设立,更是成为集大成者。”罗克平认为,人民建议征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治理的法理地位、容纳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建言初衷

  从维权“私心”到献策“公心”

  在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仪式上,播放了一个短片,里面的一个真实故事让人感动:原本要通宵加班的便利店员工不再需要两人一起值夜班,当妻子带着孩子在店门口等到爸爸时,女儿激动地投入爸爸怀中。

  这暖心一幕,也源于一份人民建议,连锁超市“便利蜂”负责人刘晔青就是建言者。按照过去的规定,便利店夜间至少要配2名员工值守,其中必须有一名男员工,否则将被处罚。刘晔青理解出台规定的初衷:便利店现金较多、安保设施不发达。

  “但在移动支付普及的当下,店里的现金很少,智能安防手段大幅提升。我们每家店光探头就有二三十个,还装了‘一键报警’装置。”为此,刘晔青向人民建议征集平台提出改进建议,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接到相关工作人员的电话,详细了解建议情况。

  此后,一份《关于修改“过时规定”护航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被报送给相关部门,并很快得到采纳。市公安局印发通知,明确“各便利店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而从建议提出到落实解决,前后不到一个月。

  昨天,刘晔青告诉记者,今年她又提了一份建议,同样是关于过时规定的问题。“有人觉得我是为了自己维权,其实这些建议大多是整个行业的呼声。”刘晔青认为,不仅因为市民素质提升,也因为有了更加通畅的渠道,才让更多维权的“私心”,升华成建言献策的“公心”。

  刘晔青的感受是真实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上海信访总量中,各类出于“公心”的建言献策,已从原来的6.5%上升到30%。越来越多的市民有自觉、也有能力为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去思考、建言。

  家住闵行区的虞国伟就是如此。8年来,他不仅自己热心建言献策,还带动儿子加入人民建议的队伍,成为著名的建言“父子兵”。

  虞国伟的建言,最初也始于抱怨和吐槽。2012年的一个工作日,他去居委会办事,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当时我有些生气,就给‘市委领导信箱’写了一封159字的短信。”没有想到的是,信发出当天,就接到上海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的来电。

  “对方很客气,首先感谢我反映基层情况,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您能不能对这一现象做些调查,找一找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邻居及居委会商量一下解决办法?’”经过多方调研,虞国伟写了一条《关于切实为居委会减负的建议》。自此,他“一发不可收”,逐步成长为“建议达人”。

  在父亲的引导下,虞国伟的儿子王于杰也加入人民建议的投稿队伍。“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王于杰常用这句诗激励自己,当生活的“有心人”、做社会治理的“啄木鸟”。

  优秀建议

  有的“高大上”,有的“接地气”

  “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建立,不是简单多块牌子,而是要整合资源、打通渠道、扩宽平台,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上海市信访办主任、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王剑华看来,用更加完善的制度推动更多市民参与城市治理,让每一则人民建议都能完善一项政策、改进一项政府工作——这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最生动的注脚。

  一年来,全市16个区均已挂牌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信箱矩阵入驻“随申办”,嵌入全市215个街道、6100多个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并将触角延伸至群团组织、企业、高校,逐步形成和完善“1+16+215+6100+X”的征集网络。大量优秀建议如泉水喷涌而出。

  这些建言,有的“高大上”,比如,推出“碳普惠”机制推进碳减排、在北横通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等。有的“接地气”,比如,跑步爱好者高茂立喜欢去“露天健身房”黄兴公园跑步,发现公园普遍没有储物柜,外套、水杯等随身物品无处可放,于是提出“在公园增设共享储物柜”的建议;普陀区居民毛亦国一直因大渡河路上从铜川路到芝川路的800米超长连续护栏造成过街不便而烦恼,建议道路护栏要科学设置,兼顾出行安全和便捷;口罩贩卖机进入地铁、将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一号”修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等。

  拓宽市民建议渠道的同时,上海还将“被动征集”转向“主动征集”,就城市发展的重大话题,组织市政部门与市民群众面对面,直接听取意见建议。这一做法,也被写入今年7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成为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据统计,除了“十四五”规划,去年以来,上海针对2021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等,开展主题征集十余次;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征集17次。今年3月,随着苏州河42公里按需基本贯通,主题征集活动在滨水空间举行,市民围绕公共空间建设、厕所布设、环境保护等多个话题,向政府部门热烈建言……

  角色转变

  从投诉吐槽到调查思考

  B站UP主“大程子好妹妹”(本名赵红程)是一名残障人士。去年8月,她把自己坐轮椅乘坐836路公交车的体验,拍成一条6分钟的vlog,发布在B站上,没想到引发大量网络关注,很快收获10万+播放和数百条吐槽,还由此催生了一条“人民建议”。

  “我平时上下班乘公交车并不多,但得知上海已有不少公共交通有了无障碍装置,就去做了一个测试。”赵红程告诉记者,当时的体验并不好,上下车很不方便,司乘人员对无障碍设施的操作不熟,显然未经过专门培训,效率很低。

  赵红程将这段视频转化为文字,提交给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让她惊讶的是,没过几天,她偶然再次搭乘836路公交车时,感受竟然大不相同。几天后,她收到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反馈,才知道在她提出建议后不久,上海全行业的公交司乘人员就已进行了针对无障碍出行的培训。“当时真的很感动,也感到特别温暖。”赵红程说。

  这次建言的经历,让赵红程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于普通市民建言的态度与效率。“很认真,没有官腔。很主动,没有推诿。”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件群众烦心事得到了解决,而且传递了一种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样的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赵红程的有感而发,也是很多建言者的共同感受。今年4月,上海市交通委答复建议人毛亦国:所提的关于道路护栏设置的建议已被采纳。市交通委评价“这个建议与上海的精细化管理方向契合”“已列入重点工作之一”。

  交通委的反馈让毛亦国十分欣慰。他说,以往遇到这类事情可能会选择投诉,这次他希望问题能够从更广的层面得到解决,所以转变思路,变投诉为建议。“现在看来,这‘角色转变’做对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胡键认为,“城市是人的城市”,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会从一个侧面来建构城市软实力,人民建议渠道越畅通,每个人参与城市软实力建设程度就越高。

  对于毛亦国这样的建议者来说,提建议被倾听、能落实,会让他们更多地学会调查与思考,而不是简单投诉和吐槽;对于城市来说,更多的理性建言,意味着更高水平的治理、更加美好的明天。这种城与人的相互成就,正是“人人享有出彩人生”“人人都是城市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据王剑华透露,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优化方式,让征集渠道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并推动各级机关依法正确办理,全力实现“大家的事与群众商量、请群众参与、由群众评判”。“希望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高效,成为又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

  新民晚报特聘首席 潘高峰

  【相关链接】

  上海民声|条条金点子 粒粒金种子 颗颗金果子

  上海民声 | 软实力 大家谈

  上海民声|厚植城市精神 阿拉献言献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