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画坛兄弟陈逸飞陈逸鸣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大建     编辑:王瑜明     2018-06-06 17:20 | |

哥哥豪放派,弟弟婉约派

油画家陈逸鸣,一个长方脸庞两鬓斑白的人,又一次飞越浩瀚的太平洋,脚踏在上海浦东那熟悉的土地上。脚踏乡土,陈逸鸣禁不住的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因为,陈逸鸣的哥哥陈逸飞的家,就在浦东,尽管陈逸飞的灵魂飞往天国,但是他在浦东在上海留下的众多的艺术活动痕迹,让人们怀念,他留下众多精美绝伦的油画,仍在时不时地拍卖、展出。2017年5月,由沪上艺术评论家林明杰策展的陈逸飞陈逸鸣兄弟艺术展在外滩111艺术空间举行,开幕那天,盛况空前!整个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陈逸鸣感慨万千地想,他的哥哥陈逸飞,将永远活在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里,活在艺术爱好者心中。陈逸鸣永远感谢自己艺术道路上的引领者扶持者,亲爱的哥哥陈逸飞。

(陈逸飞与陈逸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陈逸飞陈逸鸣兄弟的油画,风格相近,但又有很大区别。

说风格相近,是因为兄弟俩的油画,都是用西方的技巧,在表达东方的神韵,表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说风格有很大区别,是因为尽管都是表现东方的神韵,表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陈逸飞的油画,不管是仕女系列,水乡系列,西藏系列,革命系列,都是豪放大气结实,就像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陈逸鸣的画,不管是仕女系列,惠安系列,静物系列,都显得婉约,纤柔,细腻,就像柳永的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陈逸飞是豪放派,陈逸鸣是婉约派,陈逸飞的画是大家闺秀,陈逸鸣的画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有大家闺秀的鲜明风格,小家碧玉有小家碧玉的独特气派,都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陈逸飞油画  父子)

1992年3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举办《当代中国油画及国画》拍卖会,陈逸飞仕女系列中一幅《夜宴》,以198万港元成交,成为这次中国油画拍卖的“头牌花旦”,陈逸鸣惠安系列中一幅《倒影》,以28.6万港元成交,占据这次中国油画拍卖的第十名。香港各大媒体都以显著篇幅发了报道,香港《新晚报》还刊登了陈逸飞陈逸鸣兄弟的合影照片。

这张报纸,陈逸鸣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翻翻,看看哥哥的照片,陈逸鸣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感恩的情怀。因为,陈逸鸣是在陈逸飞的熏陶下指引下,才成长为一名职业画家的,没有陈逸飞的扶持,陈逸鸣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说起往事,陈逸鸣的眼睛湿润了。

哥哥是弟弟的领路者扶持者

陈逸飞陈逸鸣的家,住在四川南路北京西路的交叉口,窗口朝西。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后来回家做了家庭主妇。陈逸飞大陈逸鸣5岁。陈逸飞在小学里就喜欢画画,但父亲却反对陈逸飞学绘画,他希望陈逸飞子承父业,当个工程师。到陈逸飞在浦光中学快要毕业时,画家施南祠先生专门到陈家来,严肃地对陈父说:“你必须要同意逸飞报考上海美专,否则就会毁灭一个未来的大师。”陈父同意了,施南祠先生很高兴。此人后来成为陈逸鸣的启蒙老师。

(陈家兄妹在旧居)

陈逸飞画画很用功,他放学后就在四楼的窗台上对着马路写生,陈逸鸣就站在边上看,有时候,妈妈买菜回来,陈逸飞拿蔬菜摆在桌子上,画黄瓜,画番茄,画青菜,逸鸣越看越有兴趣,也跟着用铅笔画。陈父开玩笑地说:“我给你们兄弟俩起名字都是有意思的。逸飞的飞,就是画的东西都是活的,会从画里飞出来,逸鸣的名字叫鸣,是音乐,是唱歌,逸鸣不要学画画。”

这是陈父难得的幽默。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为了能让陈逸飞戴上红领巾,他离开了教会。这可能是他一块隐藏很深的心病。

陈逸鸣还是想学画画。哥哥就是他的引路人。陈逸鸣在小学里成绩一直很优秀,加入少先队后,一直是大队宣传委员,专门负责出黑板报。放学之后,他就来到黄浦区少年宫绘画班学画画,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夑君是陈逸鸣小学一年级同学,两人一起在少年宫学画。在少年宫接受的绘画训练,对陈逸鸣很有帮助。

等陈逸鸣读到初二时,文革开始。1968年,陈逸鸣上山下乡到崇明东风农场。因为会画画,经常被借到场部,画毛主席像,画上山下乡的先进人物。水粉画,国画,油画,逸鸣样样都画。

这段时间,陈逸飞已从美专毕业,分配到上海油雕院。他也是忙着创作革命题材的油画,2007年中国嘉德春拍拍到4032万的油画《黄河颂》,就是陈逸飞在1972年创作的。那年陈逸飞26岁,陈逸鸣21岁。忙里偷闲,陈逸飞常常代表父母写信给陈逸鸣,要陈逸鸣认真学画,不要消沉灰心。这样的信,陈逸飞一年要写三到四封。可见哥哥虽然很忙,却一直牵挂着弟弟。

(陈逸飞油画  黄河颂)

那段时间,陈逸鸣身体不好,就回到上海看病。陈逸飞托人找关系让陈逸鸣住院,去医院路上,陈逸飞从口袋里掏出所有的钱,为陈逸鸣买了两块巧克力。陈逸鸣出院养病,陈逸飞将弟弟接到油雕院他的单人宿舍去住。他的宿舍里藏了很多画册和外国文学作品。陈逸鸣就在哥哥宿舍里翻看画册,读完《约翰·克里斯多夫》《契珂夫小说选》。陈逸飞还为陈逸鸣请了英语老师,那时候,陈逸飞自己还没有开始读英语呢。

陈逸鸣在油雕院养病,对他后来成为职业画家,是个至关重要的经历。

在这个动乱的岁月里,陈逸飞陈逸鸣兄弟俩的父亲因为是1927年的国民党员而受到冲击。其实他是国共合作时的国民党员,但在文革中也是个严重的问题,他一直在没完没了地写检查。他用钢笔端端正正地写,检查一写就是一厚叠,但总是被认为不深刻而通不过,只能重写。陈逸飞陈逸鸣的母亲,一直为丈夫的“历史污点”而忧心忡忡,不断受到惊吓。在1971年她才64岁就抱憾去世。这下,陈逸飞陈逸鸣的父亲可惨了,他是个不会料理自己生活的人,不会做饭,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放在哪个衣柜里,晚景过得很是凄凉。父亲患有肺气肿,整天挂着个氧气袋过日子。此时,陈逸飞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又要关心病弱的弟弟,同时又要创作他心爱的油画。

1973年,陈家发生了许多事。那年,陈逸飞结婚了。他与魏景山合作的一幅重要作品《攻占总统府》也完成了。那一年,陈逸鸣被选拔进为期半年的上海美专工农兵美术培训班。这是一个带着创作任务的培训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瞿谷量编辑带队,带领十几个从工厂、农场、部队选拔出来的美术苗子,创作一套年画。这半年时间,陈逸鸣受到了严格正规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画家凌启宁、孟光常来授课,陈逸飞经常来指导学员作画。陈逸鸣画水粉画,画静物,画人头像,画完请老师指点,进步很快。这个培训班还到黄山茶林场深入生活,最后画出一套知青在农村广阔天地的年画。

1975年,陈逸鸣从农场调回上海,连队领导透露说,陈逸鸣被安排在团市委。陈逸鸣高兴极了,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哥哥陈逸飞。逸飞打听到团市委招工组返回上海的日期,他赶到吴淞码头来接逸鸣,却白跑一趟。没想到,陈逸鸣最后被安排在长江航运管理局下属的工农兵船厂当电焊工。

陈逸鸣开始当电焊工,每天烧电焊,修理驳船,非常辛苦。

绘画,又一次帮了陈逸鸣。逸鸣一位画家朋友许明耀,正好在长航局工会宣传科当美工,他推荐陈逸鸣到局工会帮着举办美术展览,陈逸鸣又来到长江沿线的码头,深入生活,创作作品。

1977年,因为文革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陈逸鸣顺利考进上海戏剧学院油画系。那是真正改变陈逸鸣人生命运的两年光阴。最近去世的旅美画家孔柏基当时是油画系主任,油画家廖炯模是陈逸鸣的老师。“文革”结束了,“四人帮”被抓起来了,油画可以画人体了,不再只能画石膏像。陈逸鸣每天都在画画,没日没夜地画,他想要把流失的光阴夺回来。考入戏剧学院油画系的当年,陈逸鸣创作的一幅油画《憧憬》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画了一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的背影,看着墙上由星星、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组成的天体运行图出神,他的艺术创造热情,同画面上小男孩对科学的热情一样高涨。

两年的大学生涯一晃而过。1979年,陈逸鸣毕业分配至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当美术老师。他专门教学生画素描。当了两年老师,陈逸鸣画了好多素描。

在哥哥帮助下去美国自费留学

1980年,陈逸飞赴美自费留学,去了美国一家美术公司修复古典油画。刚刚来到纽约,人生地不熟,陈逸飞一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陈逸飞每天上班,都要带一只饭盒,那是妻子准备好的中饭,就是为了省下一顿中饭钱。

(陈逸飞在纽约画室1984年)

日子这么艰难,陈逸飞心头却始终记着弟弟逸鸣想去美国留学的心愿。1981年11月27日,陈逸鸣在哥哥的全力帮助下,来到美国自费留学。那天逸飞来到机场接逸鸣,兄弟俩分别一年后,又相聚了。

当逸鸣走进哥哥住的房子时,逸鸣呆住了。哥哥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一套两室一厅的房间,住着两对夫妇,陈逸飞夫妇和来自北京的一对夫妇合住这套公寓,客厅转弯角落里有一间5个平方的独立小书房,陈逸飞将陈逸鸣安顿在这间小书房里。小书房里曾经住过陈逸飞的几个朋友。

陈逸鸣见哥哥生活艰难,要出去打工,哥哥不同意,他帮弟弟联系好,到纽约学生艺术联盟去读书。

陈逸鸣在哥哥的小书房里住了3个月,初步站稳脚跟后,才搬出来。

纽约学生艺术联盟人才众多,这个学校出了不少美国有名气的画家。美国的教育方法和中国的不一样,老师上课是启发式的,告诉学生新的观念新的信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陈逸鸣在纽约学生艺术联盟接触到不少新的材料新的绘画工具,从画布、颜料到制作方式,都让他耳目一新。

陈逸飞不让陈逸鸣去打工,他帮弟弟付学费。他对弟弟说,画画千万不能放弃,不画画,等于认输。哥哥的话,弟弟牢牢记着,他在学校里不停地画,他一直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职业画家。

但是,陈逸鸣不能不去打工,不能一直躺在哥哥身上一直依赖他,男子汉总要自谋衣食。陈逸鸣先是在一对台湾夫妻开的小超市打工,又当搬运工,又当清洁工,上班时一刻不停。老板娘让他站柜台,就算是照顾了。其实站柜台也不轻松,陈逸鸣初到美国时英语不好,但是不管怎样,他必须要记住上百种香烟的牌子,这就逼着他去适应,记住各种货物的英文名字,这很锻炼他的英语水平。

离开那家小超市后,陈逸鸣去做过画框。美国的画廊对画框要求很高,画框工艺考究,一只好的画框,要卖到上千美元,这又让他学到不少知识。

(陈逸鸣在与陈逸飞同住的居所前)

陈逸鸣想要实现当职业画家的理想,只有先拿到美国绿卡,而只有到有技术含量的企业打工,才能拿到绿卡。

抱着这个目的,陈逸鸣到一家中国古董商店打工。这家古董商店卖中国古代瓷器、玉石、红木家具、屏风。陈逸鸣要做的事情,是把破损的古董修复好,让人看不出破损之处。他去求职时,老板拿出一只一劈两瓣的粉彩大金鱼缸说,陈先生,你先露一手看看。陈逸鸣做过几年工人,有一双巧手。他先用胶水将鱼缸黏好,然后在黏合之处画上和原色一模一样的人物。画好之后,根本看不出原是一只破损的鱼缸。老板看后满意地说,陈先生,你技术不错,你就留在我这里做,我帮你办绿卡,不办到绿卡,你是不能走的。谈妥条件,陈逸鸣就在这家古董店正式上班了,但是陈逸鸣没有学过古董修复啊,瓷器破损,他还能画几笔,以假乱真,但是,红木家具、屏风破损怎么修复?他只好边干边学,向别人请教,实在不懂就写信到国内博物馆求教。整整两年半时间等待,一直等到1986年,陈逸鸣拿到绿卡。他对老板说,对不起了,我要辞职,我要当职业画家。

弟弟第一次在美国开画展

到1986年,陈逸飞已在美国举办过好几次画展,逸鸣从哥哥办画展的经历中知道,一个画家必须要有自己的鲜明风格,而要体现风格,最好要有一系列相同题材的画。陈逸飞当时最出名的是中国水乡系列,他画的周庄双桥,最初的名字叫《故乡的回忆》,后来被哈默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收藏,这才改名为《双桥》,哈默博士访问中国时,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段佳话。

(陈逸飞油画  古桥)

陈逸鸣从哥哥的成功经历中受到启发。哥哥画的是中国水乡,他想画中国的大海。他家祖籍是浙江镇海,他下乡在崇明,他对大海熟悉。哪儿的海最有鲜明的风格?陈逸鸣首先想到的是福建惠安。福建惠安的女人,戴着斗笠,披着彩色头巾,白色的上衣,蓝色的裤子,裤子长,上衣短,肚脐眼儿还要露出来,太有东方神韵了。

陈逸鸣来到惠安采风,住在渔民家里,听说了惠安女人很多人生故事。这个地方,在20世纪末,仍然盛行包办婚姻,女性地位低下,命运悲苦。但惠安女人不向命运低头,她们性格开朗,精神充实,勤劳健美,对生活满怀希望。陈逸鸣看惠安女人在海滩捡拾贝壳,看她们出海撒网,看她们扬帆远航。她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感动了画家,陈逸鸣大量写生,拍照,积累起许多生动素材。

(陈逸鸣油画  正午)

回到纽约,陈逸鸣将自己关进画室,整整画了一年,画出40幅画。

1987年,陈逸鸣住在纽约皇后区,她的太太在1985年来到纽约。那一年陈逸鸣36岁,才抽空去和太太办了结婚登记。他的结婚仪式很简单,逸鸣在哥哥嫂嫂的陪同下来到纽约市政府婚姻登记处,哥哥是证婚人,逸鸣和太太互相交换了戒指,说了要忠于对方,照顾对方,不管富裕贫穷,都要不离不弃,相守终身的誓言后,结婚仪式就结束了,陈逸鸣那时穷啊,实在没钱请客。但是,他结婚了,36岁终于成了家,又有陈逸飞哥哥呵护着,他觉得人生有了希望,翻开了新的一页。

陈逸鸣挑出一些满意的画,送到哈默画廊隔壁的瓦列·芬得莱画廊。画廊老板是位老太太,她看了又看,看得眼睛发亮,她兴奋地对陈逸鸣说,你这些画先留在我这儿,我要听听推销员的意见。第二天,陈逸鸣去听回音。女老板告诉陈逸鸣,她的推销员说,这些画真漂亮,一定能卖完,你把画全送过来吧,我帮你开画展。

陈逸鸣听了这句话,兴奋得几乎要晕倒。他觉得自己真是命好运气好,有多少中国画家在纽约画画,又有几个人能在曼哈顿的画廊里开画展呢?看来真的是天道酬勤!陈逸鸣多勤奋啊,从小到大,一直在画画,朋友们说,找陈逸鸣最好找,他一直在画室里画画。

1987年10月18日,陈逸鸣的第一次画展开幕。算起来,离现在已经整整30周年了。

(1987年陈逸飞出席陈逸鸣在美国的首次个展)

40张画,挂满了整个画廊。第一幅就是1990年佳士得在香港拍卖出28.6万港元的《倒影》,画面上,湛蓝色的海滩,3个惠安女人走向大海,头披彩色的头巾,白色,绿色的上衣,黑色,蓝色的长裤,挺直的腰板,挽起的裤腿,显得朝气蓬勃,海滩上,留下她们模糊又清晰的倒影,倒影仿佛在水面上飘动,漾起微微的涟漪。

这40幅画中的惠安女人,精神饱满,勤劳健美,活力四射,体现出劳动的美,体现出生命的坚韧顽强。在陈逸鸣心中,她们是世界上最美最阳光的女人。惠安的海,湛蓝湛蓝,惠安的船陈旧又伤痕累累,有一种历尽沧桑的悲伤。这40幅画,蕴含着陈逸鸣多少心血啊。

陈逸鸣的画果然很受观者欢迎,在一个月内,40幅画全部卖完,平均每张画卖到7000至8000美元,那幅《倒影》卖了1万美元,但是和1992年拍出的28.6万港元相比,仅仅4年就涨了3倍多。

办完画展,陈逸鸣这个穷画家突然有了一大笔钱,他一时豪情万丈,就在曼哈顿买了一套公寓,用卖画的钱付了首付。陈逸飞知道后,高兴地对弟弟说,逸鸣,你的魄力大啊。

陈逸鸣的处女画展获得圆满成功,在纽约引起轰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发表评论,这个职业画家的第一次亮相,获得一个满堂彩,这使陈逸鸣信心大增。

弟弟开始画中国仕女

1990年,陈逸飞签约的哈默画廊提出来,要为陈逸飞陈逸鸣兄弟办一次兄弟画展,陈逸飞很高兴,画展在1990年8月27日展出了。

在兄弟画展上,哥哥展出的是水乡系列,西藏系列,仕女系列,音乐系列。弟弟展出的是惠安系列,静物系列。

90年哈默画廊兄弟画展开幕左一逸飞,右二逸鸣)

画展结束后,陈逸鸣开始画中国仕女系列。

哥哥的仕女画,大气,飘逸,唯美,有人文精神,东方韵味十足,很受收藏家喜欢。弟弟的仕女画,应该画出什么样的独特风格呢?如果弟弟的仕女画在市场上站不住,不受藏家欢迎,那么弟弟就不是一个好画家。陈逸鸣下了一个背水一战的决心。他细细琢磨:“我的仕女画,怎样才能让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呢?”他想突出中国女子婉约、典雅、忧郁、伤感的特征。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有着幽禁妇女的传统,儒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主外,女主内”,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只能住在绣楼上,住在花园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昆剧《牡丹亭》中杜丽娘因为思春而游园惊梦,女诗人李清照因为思念丈夫赵明诚而写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佳句,都勾画出中国古代女子心中的忧郁,伤感,都勾画出女子的弱不禁风,优雅,沉思,贞静,陈逸鸣想明白了,他要画出自己心中才有的东方女人,将东方文化的审美情趣倾注在自己笔下。

(陈逸飞油画  长笛手)

陈逸鸣的江南仕女系列就这样一幅一幅画出来了。他把中国晋唐宋元风格的山水画作背景,把中国古代建筑的雕樑画栋作背景,把穿着传统衣饰的中国女人作为主体,着力挖掘她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比如说那幅《白玉兰》,背景是一幅花鸟画,身穿旗袍的女人端坐在椅子上,手持一把檀香木的折扇,表情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思念。那幅《依春》,画面上的女子慵懒地斜倚在中国茶几上,年轻女子若有所思地想着自己的心事,这心事是什么呢,就让观众去想象吧。那幅《金丝鸟》,陈逸鸣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雕花窗板作背景,画了一位年轻女子,呆呆地看着鸟笼中的金丝鸟出神,她是在哀怨自己被幽禁在绣楼上的不幸命运?那幅《无风的夜》,身穿旗袍的年轻女子,静静地坐着,只有一支蜡烛陪伴着她,她是在等待她的情郎前来幽会吗?还有那幅《凭栏十里菱荷香》,身穿绣服的女子,站在屋外的走廊上出神,走廊上面对的花园,是要靠鉴赏者自己去想象的。年轻女子眼中有一种淡淡的惆怅,她为什么惆怅?

(陈逸鸣油画  桃花朵朵红)

陈逸鸣希望他的作品能给鉴赏者一个空间,给鉴赏者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和画面进行对话交流。

陈逸鸣的仕女系列中,最受市场欢迎的是那幅《动情的金秋》,画面以一幅宋元风格的山水画作背景,美丽的少女跪坐在地上,天真无邪的面容,眼神脉脉含情,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这幅画,在2005年6月29日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拍出了72.6万元的价格,这是藏家对艺术家的肯定。

1999年11月8日,陈逸鸣的一次重要画展《中国风》在哈默画廊展出,他展出了40幅画,分为仕女系列,惠安系列,中国园林系列三部分,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莅临画展表示祝贺。李肇星大使为陈逸鸣画展题词,为展览画册撰写了前言。李肇星大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很喜欢这些作品,画家将西方的油画技法和中国的文化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有利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基辛格也对新华社记者说,他很喜欢这些反映中国文化艺术的作品,他准备在近期再来仔细欣赏。

(陈逸鸣99年在哈默画廊个展中基辛格博士与李肇星外长出席)

美国著名学者朗·帕沙诺为陈逸鸣画展写了评论文章。他写道:“陈的作品丝毫没有借助文学性的叙述及象征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将自身情感植入其中,动用特有的造型艺术语言和高超的技巧,赋予画中人以深刻的情绪内涵,将对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笔下的人物时而平静,时而梦幻遐想,时而怀旧伤感,似乎时空交叉,时钟停摆,以此引发观赏者的联想,他的作品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他下了这样的判断:“陈逸鸣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情感写实主义,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陈的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尤其难能可贵。”

这位美国评论家的肯定和推荐,对陈逸鸣是很大鼓励。

从1987年10月18日他举办人生首次画展到2007年这20年中,他在北美、欧洲、亚洲举办了20次画展,他的画自1999年进入香港佳士得拍卖行起,世界上每一次中国油画拍卖他都参加,无论是苏富比,佳士得,还是中国的嘉德、保利、瀚海、崇源、嘉泰、敬华,都拍卖过陈逸鸣的油画,以西方技巧画东方神韵的油画风格,他笔下婉约沉思伤感唯美的中国女子,终于被东西方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所接受,他的许多作品,已属于博物馆、企业、个人收藏家所有,这是陈逸鸣最开心的事。

(陈逸鸣在工作室)

上海美术评论家徐恩曾为陈逸鸣的油画写过一篇评论《礼赞生命之美》。徐恩曾说:“陈逸鸣笔下的女性美,首先在于他在寻找并表现一种永恒的人性与生命的光辉,并意在把画布上的女性美提升为象征性的‘符号’,超越市俗,而为我们提供某种终极意义的象征,这使得他的作品虽然唯美却耐人寻味,虽然置身于人间烟火,却远离尘嚣,画中女性孤独甚至伤感的精神、气质、情绪成为优雅、和谐与抒情的内在意蕴,一切因此获得灵性的提升,一切因此都洗却了凡俗,成为畅游艺术空间的精灵。”徐恩曾认为陈逸鸣的仕女油画是“画家对生命美感、生命品质、生命精神的礼赞。”

(陈逸鸣  雅安人物写实  布面油画)

为什么陈逸鸣画出的中国仕女会被评论家认为是“精灵”呢?因为他在画每一幅画时,都倾注了全部的情感,他是在画布上写诗,抒情诗。他是将情感融入高超技巧,才能将画出的人与景,过目难忘,久久回味,神韵独特,内涵深邃。

画坛亲兄弟  佳话永流传

从2002年4月起,因为哥哥陈逸飞在上海的事业越做越大,哥哥要弟弟陈逸鸣到上海去担任陈逸飞服饰公司总经理。弟弟原本一直对哥哥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现在有了这个报恩的机会,也顾不得在纽约的妻子女儿,赶紧来到上海。从那时起,陈逸鸣就学着管理一个企业。

陈逸鸣又一次在哥哥的指引下,在艺术与生活、与商业结合的道路上慢慢起步,一切都很顺利,但是,万万想不到的是,哥哥为拍电影《理发师》劳累过度,2005年4月10日早上8点44分,因消化道大量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突然去世。这是陈家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艺术界的重大损失,陈逸鸣悲痛欲绝。他永远失去了亲爱的哥哥。陈逸鸣想,作为弟弟,怎样向哥哥报恩呢?唯有更加勤奋地画出更有东方神韵的作品。哥哥一定在天上,用他那双智慧的眼睛在关注弟弟,鼓励弟弟,他的灵魂也一直会关心弟弟,保佑弟弟。哥哥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留下了众多的豪放大气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他在太平洋两岸留下永远也抹不去的艺术痕迹,将永远活在艺术爱好者心中。

(陈逸飞画弟弟逸鸣)

陈逸飞逝世后,画坛这一对亲兄弟之间,兄友弟恭的艺术佳话,一直在艺术界流传。(朱大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