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 材料学家王曦院士 创新、实干 推动微电子产业发展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易蓉     2018-03-23 09:43 | |

图说: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王曦院士 来源/受访者供图

   王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材料学家,我国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其应用于SOI的开发。王曦院士大力推动了全国和上海一大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其中12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填补了我国大尺寸硅片产业空白。

   “做科学家,必须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战略需要联系起来,布大局,做大事。”这是王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开发SOI解决我国急需的航天电子器件的“有无”,到完成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填补我国大尺寸硅片产业空白,王曦是微电子材料的“弄潮儿”。

   近年来,王曦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他还曾“一次性评选过关”,成为“当年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同事好友对王曦此次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都说“实至名归”。

   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

   1983年,王曦考入清华大学,从那时起,他就在载能离子束领域耕耘不辍。那时,一种名叫绝缘体上硅(SOI)的技术被IBM公司商业化,广泛用于超速计算机服务器中。这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硅集成电路技术”,在低压低功耗电路、耐高温电路、微机械传感器、光电集成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在国内却因遭遇技术封锁鲜为人知。1998年回国的王曦承担起了研究SOI技术的领军重任。

   “SOI有很多应用,在航天器的元器件上尤为突出。在我国没掌握SOI技术的时候,只能采用加厚铅板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应对辐射。”王曦说。然而,卫星每增加一点重量,成本就会大幅提升。“那时我们卫星少,寿命也短。”想要一劳永逸解决这一难题,SOI的研发势在必行。

   SOI走出论文、走出实验室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王曦团队的汗水。2001年7月,王曦创建了我国唯一的SOI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OI生产线。次年7月,第一批光润无瑕、晶莹剔透的SOI晶圆材料问世。世界惊呼,中国“突然”出现了一个现代化的SOI工厂。

   在创新路上,王曦的脚步从未停下。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技术副总师,王曦大力推动了全国和上海一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其中12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填补了我国大尺寸硅片的产业空白。王曦还带领团队开发特种工艺技术,实现高可靠SOI晶圆,并研制高可靠集成电路芯片,满足其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需求,实现我国相关领域关键元器件的自主可控。

   有战略眼光的实干家

   在推进国家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的过程中,王曦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在世界级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建设上与国外差距较大,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难以产出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2012年,王曦向市领导递交了MtM计划,希望通过借鉴国外实验室的创新模式,推动中国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对产业的作用。次年,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在嘉定注册成立,以企业化运作打造功能性平台。这一跨越产研“鸿沟”的平台成为了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四梁八柱”之一。去年9月,国内首条全球领先的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正式运营。由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构建的这条中试线,旨在打通从研发到小批量生产的超越摩尔产业生态链布局,助攻创新研发。

   当老牌的法国Soitec公司主要向格芯等芯片制造公司提供SOI时,王曦已把目光投向汽车电子、传感器等SOI硅片的新应用领域。2014年,王曦再次提出,希望发展12寸英寸硅片。当时在外界看来,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王曦自己也为5亿元的融资“跑断了腿”。时过境迁,现今全球硅片紧张,硅片价格一涨再涨,当时冒险的决定已经变成了正确的选择。未来,王曦希望与世界一流技术接轨,早日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秦曦的记忆里,王曦很有战略眼光,“在重大决策上,王所长很尊重专家的意见,他市场化意识很强,多次以独到的眼光拍板收购国内外硅片企业。”

       有情怀的领导者

   去年9月26日,张江实验室成立,开启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崭新篇章。王曦院士担任张江实验室主任。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让科学家在一个平台上心无旁骛做科研,不用为争取项目而分心。

   张江实验室给了王曦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然而,落在王曦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张江实验室在大科学设施群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合作网络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现在,王曦上紧了发条,他正进一步完善张江实验室的组建方案,争取首批获批列入国家实验室行列。王曦说,将面向全球吸引和选拔高端优秀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专业的管理团队。依托张江实验室启动“硅光”“硬线预研”以及“类脑智能”等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尽快提升张江实验室的集中度和显示度。近日,张江实验室与法国国家实验室签约,其发展步入“快车道”。

   采访中,王曦多次提到,真正的高科技项目要实现产业化,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实验室的成功和一项技术的应用之间不能画等号。希望未来能够更多用市场化的规则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