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第34次南极考察队凯旋归来 南极难言岛升起五星红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韦嘉维     2018-04-21 12:35 | |

微信图片_20180421121136.jpg

图说:“雪龙”号凯旋归来  来源/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见习记者 郜阳)经历了165天的海上漂泊,欣赏过近4万海里的风景,在恩克斯堡岛与企鹅相伴开展工作、完成各项高难度任务,“雪龙”号科考船载着成果满满的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一行人凯旋,回到了上海浦东的家。今天上午,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在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码头上,为考察队举行了欢迎仪式。《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报告,也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亮相。

  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由“雪龙”号船和“向阳红01”号船联合组队执行,其中“向阳红01”号船已在今年2月完成任务,返回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港。本次南极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此次南极考察的“成绩单”上,最令人兴奋的无疑是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正式在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上选址奠基。这一刻,中国极地科考事业再次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微信图片_20180421121151.jpg

图说:第34次南极考察队员下船

  五星红旗飘扬难言岛

  当地时间2月7日23时30分(北京时间18时30分),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上一片喜气洋洋。随着嘹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全体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

  恩克斯堡岛,又名难言岛,传说曾经有几名探险家受困于此,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季,历经的苦难难以言表,因此而得名。考察队27名新站建设队队员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在寒风凛冽的恩克斯堡岛进行新站前期建设,完成了新站的临时设施搭建,实现了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功能,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考察队按计划完成了新站基础测绘、生物生态监测、工程地勘、设计调研等工作任务。这一新站的建设将为我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做出新的贡献。

  罗斯海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人类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在此之前,我国还尚未在罗斯海地区建立考察站,对这里的考察研究也相对有限。自第29次南极考察以来,考察队从罗斯海的入口一直到罗斯海的最南端,做了大面积、系统化、科学化的选址工作。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的恩克斯堡岛。该区域位于东南极冰盖快速冰流区、罗斯冰架及罗斯海海冰三角地带,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考察站即将落户的恩克斯堡岛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企鹅筑巢繁殖,这是它们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家。因此考察队也是处处用心,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企鹅生活的干扰。在企鹅繁殖的季节,科考队员都乘坐直升机降落到远离企鹅的地方,再徒步前进。为了让企鹅能够安心哺育幼崽,除了必要的科学考察项目,科考队员必须保持和企鹅15米以上的距离。现场作业结束之后,除了采集的科研样品,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也都必须全部打包进行囊,带回雪龙船统一处理。

微信图片_20180421121154.jpg

图说:社会各界欢迎科考队凯旋

  “雪龙”插上翅膀

  此次南极科考的队伍里,有一支特殊的力量——“雪鹰12”和“海豚”号两架直升机。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两架直升机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

  据介绍,“海豚”直升机就像小汽车,主要运送人员,而最大起飞重量达12.7吨的“雪鹰12”直升机就像大货车。不过,直升机在南极科考中的作用远不只是送人运货这么简单。

  去年12月4日,“雪龙”号在罗斯海被大面积的密集浮冰围困,动弹不得。关键时刻,科考队派出“海豚”直升机从空中探察冰情,找出相对松薄的冰区,使“雪龙”号破冰脱困,及时赶到恩克斯堡岛。抵达恩克斯堡岛后,科考队发现近岸的陆缘冰很多,无法按原计划用小艇卸运物资,于是决定通过“雪鹰12”直升机吊挂,将可以空运的建站物资装备先期部署上岛。

  为了节约时间,直升机连续奋战,将货物合理搭配,使直升机每一趟吊挂重量都达到饱和。两天内,就用直升机完成了新建站第一阶段340吨物资的运输。那两天,“雪鹰12”直升机在“雪龙”号和恩克斯堡岛新建站区之间飞得特别快。“我们只要没有科研任务,也都帮忙去卸货、挂钩。”科考队员、上海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翟万刚告诉记者。

  去年12月28日,“雪龙”号穿越中山站外围浮冰区时,被阻隔在中山站38公里外厚厚的陆缘冰区无法再前进。这38公里,创下我国中山站卸货最远距离的纪录。“雪鹰12”直升机再次临危受命,吊起货物飞过大片的海冰和横亘的冰山,完成了一次次南极空中运输。要知道,在南极飞行远比国内难度大。茫茫冰雪中,飞行员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此外,吊挂作业在直升机飞行中属于高难度科目,尤其在“雪龙”号边近距离作业,飞行员必须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根据风速、风向,合理判断从哪个方向进入货物上空。同时还要对货物重量和体积进行合理判断,以考虑飞机的剩余功率是否足够。

  极地考察实力不断提升

  在此次南极科考过程中,考察队围绕国际关注的海洋微塑料、人工放射性核素、重要水团与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等热点问题,在南极半岛海域、普里兹湾、戴维斯海、罗斯海等海域及沿“雪龙”号船航线开展了业务化调查,取得了重要调查成果,并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

  今年3月11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完成了一次海洋断面观测,断面总长度长达770海里,约合1420公里,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以来最长的全深度海洋断面综合观测。这一断面观测的完成,为全面认识从海盆到陆架的海洋过程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南极考察首次实现“雪鹰601”固定翼飞机运载大规模人员进出南极中山站,并完成完成21个架次的飞行观测,获取了高质量的数据。“雪鹰601”还先后到访英、美、澳、俄、法等国的考察站,在澳大利亚南极局协助下,先期为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员补给约2.5吨重的新鲜蔬菜及部分配件,并协助澳大利亚完成莫尔森站前期补给。通过与多国在航空方面的深入合作,我国正逐步搭建自己的南极航空网络,中国极地考察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此外,在这次科考过程中,我国科考队员还在罗斯海阿代尔角协助新西兰南极遗产信托基金组织建立营地,以保护南极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在船时紧张的情况下,考察队派出30余名队员协助新方执行这项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极地大国的担当。据悉,这是我国和新西兰首次在南极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方面开展大规模合作,为未来两国深化南极领域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这次国际合作也为我国南极考察队在南极遗址维护方面积累了经验。

  南极大陆建起了越来越多的考察站,是否意味着中国游客可以自由前去参观旅行呢?任性的“说走就走”可不被允许哦!今年2月26日,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印发了《访问中国南极考察站管理规定》,对访问时间、基本原则、人数限制和提前告知义务和禁止行为做了明确规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