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在上海搞科研,小年轻大有获得感!当然,还有一些小建议……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任天宝     2018-04-28 17:39 | |

VCG41481463882.jpg

来源/视觉中国

青年科技人才是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也是上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今年第3次科学家月度座谈会迎来了青年科学家们的“主场”。来自申城部分科研院所、高校的青年科学家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背景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机遇与责任”开展交流讨论,并献言献策。

2015年回国并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组建了自己团队的孟飞龙感叹自己遇上了好时代。“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契机让我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都能成为受益人。”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张亮也有同样的感受。2016年归国的他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专注于3D打印材料的研发。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团队前不久完成了两千万的科技成果转化,并和一家上市公司合资成立了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95%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我们在政策允许下持有了公司20%的股份,对于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大的激励。”当听说上海建设了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原本有不少选择的“海归”吉亮亮毅然回到了上海光机所,“这是我们做物理研究梦寐以求的平台。”张亮说出了不少归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共同心声:“这两年回国获得的平台,或者说机遇,要远比留在国外继续工作好很多。”

青年科技人才也关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孟飞龙建议,要完善人才梯度建设的机制。“一个团队其实像金字塔一样,既有带头人,但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希望能加大基层青年人才的‘获得感’,让他们定心为科创中心建设做贡献。” 中国电科第三十二研究所航天产品部主任施华君就知识产权提出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团队人员如果不稳定,有骨干跳槽的情况发生,带走了原单位的技术,如何评估知识产权,希望能有对应的政策或法规。” 来自中船重工704研究所的李媛也是十九大代表,她用身边同事的故事引出了她的观察和建议。“我们一位某重点型号的科研人员,工作了两年,无法再享受单位提供的宿舍,而自己租房的费用要占工资的一半。幸好今年年初,徐汇区出台了相关政策,让他得以入住公租房。”李媛说,希望保障房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分配比例能更多一些,房租能更少一些,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

市科技党委副书记陈龙表示,科技创新,让青年有机会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它通向的是未来,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要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查找不足,提升自我,补齐短板,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