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劳动者之歌 |中国商飞C919事业部打造飞机总装梦之队 航空工匠让中国之翼翱翔天际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叶薇     作者:叶薇     编辑:任天宝     2018-05-01 11:31 | |

微信图片_20180501085545.jpg

图说:C919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下同)

  259个人,23个班组,平均年龄30岁。从2014年6月开始,中国商飞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的全体职工扎根浦东祝桥的大飞机总装基地,从打响C919机体对接总装开铆“第一枪”,到总装下线,从实现通电、开展机上功能试验,到发动机首次开车、整机交付试飞,他们日夜兼程,守在现场、拼在一线,实现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完美首飞。

  一架C919大型客机,有724根线缆、2328根导管、总长近80公里管线,零部件总数达250万个之多。为了确保飞机上每个零件有效、每根管线通畅、每个系统运转,259位职工齐心协力、忘我奉献,全身心扑在大型客机研制上。他们耐住寂寞,对工艺穷尽精力,对细节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

  五一前夕,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微信图片_20180501085534.jpg

  “老法师”是团队“定心丸”

  总装车间是年轻人的天下,孟见新是为数不多的“老师傅”。只要他在现场,年轻职工就觉得“心定”。他的口头禅就是:“遇到困难不要紧,后面有我!”

  曾经,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国内的民机制造人才队伍几乎无用武之地,很多技师流向国外。孟见新也曾远渡重洋,加入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飞机机身维修企业。2002年,中国民机事业再次起航,他带着饱满的热情回到祖国。当时中国民机最缺的就是人才,孟见新联合经验丰富的技师,手把手带起徒弟,锉刀、榔头、制孔、铆接、钣金件收放,飞机制造需要什么,老技师就先培训什么。一锤一锤地示范,一孔一孔地指导,通过两年的精心培养,一支初具规模的生力军成形。

  在徒弟孟祺菁眼里,师傅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师傅快60岁了,只要踏进车间大门,无论工作多久,他总是精神抖擞,他总说,‘干飞机,干不够’。以前我不懂,现在慢慢也着魔了。”

  他还记得,一年初冬,现场给飞机做油箱气密试验,有两个漏气点,找了两天也没找到,试验中断。他心生烦闷,不愿再去尝试。师傅孟见新得知此事,拿着手电筒钻进密不透风、油味刺鼻的油箱,一待就是3个多小时,直到找到漏气点。下机时,他已全身湿透。“师傅水也顾不上喝,立刻和我们讲漏气点所在位置以及寻找气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首飞“百日攻关”期间,孟见新负责协调处理现场技术问题,一连几个月天天泡在6万多平米的车间,脚底磨出了水泡,他就在鞋底剪了个洞以缓解疼痛。为了完成一个不足10分钟就能结束的紧固件作业,他总要花30多个小时来做准备。“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极致!造飞机,不能没匠心!”

  孟见新、胡双钱、卢扣章、潘伟林……在中国商飞,一批飞机制造“老法师”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传承着航空工匠精神。他们一点一滴的工作日常影响、鼓舞着大飞机新一代总装工人。

微信图片_20180501101228.jpg

  最大的感受不是辛苦是成长

  记者听过团队里很多感人的故事:首飞攻坚阶段,不少人平均每天睡觉不到六小时;有夫妻都泡在现场,1个多月没回家;做改装工作时,很多工人窝在机舱夹缝中几个小时不动弹,被戏称为“进去做瑜伽,出来洗桑拿”……

  但在采访中,大家说得最多的不是“辛苦”,而是“成长”。“C919是一个全新的机型,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商喜庆是航电调试组的负责人,在C919之前,他做过六架ARJ21新支线飞机的总体调试工作,也算是“老江湖”。可碰到大飞机依然束手无策。“各种布局、设备、网络编制都不一样了,班组只有我一个人有航电调试的经验,其他都只做过装配,调试经验为零。我们的队伍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干起来的。”大家勤学苦练,一点点摸索,主动加班加点。现在到了103架机了,调试团队已经有五六个人可以独当一面了。他们不仅参与了一架飞机的总装过程,更让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C919部装厂房的四条自动化生产线很先进,如何‘驯服’这些先进的装备设备’,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负责设备管理的于波回忆说,有些先进技术和功能有密码和权限,无法操作。老外供应商对技术的解密十分敏感,不愿具体说。这些设备和代码我们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只有从头学,自己查资料,学编程,啃下硬骨头。”

  智能制造团队将测量软件、柔性工装与拟合算法相结合,自主开发出部件自动对接系统,将大部件对接精度提高了两倍。“还有一些紧固件,设备上不能进行自动制孔,手工最快也要五六分钟。我们自己编程、做工程验证,现在6秒钟就能完成,这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设备并不是不具备自动制孔的功能,而是把它加密了,我们必须自己攻克。现在面对103架机上的任何问题,我们都更有底气,更有自信了。”

  团队在成长,大飞机的制造水平日益提高。“102架机发动机吊装时,有一个吊装工装设计不太合理,我们自己改造,将原本一到两天的安装时间加快到3.5小时;全机大概有1万多条测试线速,我们要测试点对点的导通关系,首架机用了30天;到第二架我们优化方案,重新设计流程,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效率提高,流程更科学,飞机生产提速,质量也更可控。”C919事业部综合管理部副部长郭家宁总结说。

微信图片_20180501101235.jpg

  “金点子”助飞机制造更智能

  大型客机制造是一项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王冠。要跻身国际一流民机制造梯队,创新是必经之路。有想法就提,有“点子”就报,一经采纳就奖,C919事业部通过实施全员“群策群力”工作机制,任何人的“金点子”都可以最快的速度转化成项目难题的“金钥匙”。

  在航空领域,有“轻一克,值千金”的说法,飞机重量每减少10克,30年可节省燃料超过1吨。车间开展了“飞机减重大比拼”,以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方式鼓励职工动脑筋、比效率、出创意。线束敷设班组的老技师卢扣章通过优化布线、采用轻量化辅助材料,摸索出一套线束减重工艺,使飞机一举减重20多公斤,一架飞机30年就至少节油2000吨,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飞机装配技术创新涉及多领域、多专业,事业部采用“结对子”的方式,跨班组、跨岗位组建了智能制造、数字测量等12支创新团队,为飞机研制提质增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车间攻克了复材制孔装配诸多技术生产难题;借助3D打印技术,解决了方向舵角度测量装置定位问题;自主研制攻角传感器,可以自动调节工装,提高试验效率……集体的智慧下,全机通电通压等几十项重点任务被逐项完成。仅2017年,总装车间职工提出的改进创新提案就达1千余条,申报专利24项,飞机装配效率提升了40%,有力推动了智能制造。

  在几个足球场大的C919总装车间里,259名员工显得十分渺小,但正是他们为C919拧紧了每一颗螺栓。长空百战穿金甲,不跃蓝天终不还。他们用双手,一笔一划勾勒着中国人的蓝天梦。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