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打造“明日科技之星”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17年播撒科学种子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杨硕     2018-05-19 10:06 | |

图说:王恩多院士指导南洋模范中学学生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郜阳 摄

  用大爱传递科学的火种,用真情播撒科普的阳光。从2001年成立至今,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已经走过了十七年的历程。在这十七年里,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和实物价值2.7亿元,募集珍稀动物标本、化石等藏品千余件,填补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收藏空白,极大提升了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创新人才从“娃娃”培养

  现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军中的年轻骨干,或许就是冉冉升起的“明日科技之星”。这项由市科委、市教委和基金会主办的评选诞生于2003年,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品学兼优的青少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良好的科技教育社会环境。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三个爱观察蚂蚁的孩子,在基金会的课题支持下“鼓捣”出了一大篇科研报告。他们以蚂蚁的巢穴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蚂蚁巢穴的选址特征,探索了天然蚁穴的结构,在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还得到了同济大学抛出的“绣球”。

  “ 通过‘明日科技之星’的创新实验平台,不但提升了孩子们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各种兴趣爱好。挖掘了那些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并给他们真正的成长空间。”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说。在基金会的鼓励支持下,孩子们收获了很多:表达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能力,严谨的思维……

  目前,基金会已经构建了一套覆盖3至18岁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英才培养计划,包括明日科技之星、开放式学生论坛、科技拓展基地、未来科技之星、赛复创智杯、赛复DIY实验室、赛复科技普夏令营等活动,这些活动项目引导学生“跳”出书本, 已成为深受本市青少年喜爱的科技品牌,被誉为孕育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的摇篮。

  营造创新联动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道路上“加速跑”,后备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基金会建设起一批科技育人基地,让同学们能有机会走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优秀科学家领衔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发展第二课堂。基金会也提供了他们参与科技创新的实践机会,同学们和科学家一起“泡”在实验室里,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科学家的工作环境,了解科学前沿,学习探究方法。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与南洋模范中学结对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小科学家”们在王恩多院士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分离蛋白质。而在平日里,王恩多不仅亲自带领科研人员前往南洋模范中学作科普讲座,还在学校科技节期间为南洋模范中学的学子带去前沿科技信息与动态,甚至是某些还在研究尚未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近年来,研究所更是在王恩多的安排下,在五月的“实验室开放日”向南洋模范中学的同学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们直接动手操作实践,深受学生的喜爱。她还热心推荐部分南模学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为学生争取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每一个跟从王恩多院士学习过的南模学生都被她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学识所感召。“希望中学生种下一颗科学种子,也希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王恩多说。在双方结对的“接力棒”下,四届学生不断深入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此外,基金会每年邀请随迁人员子女5000余人次走进科学殿堂,流动科技馆年均巡展近200场。基金会支持的诸多科普影视作品的推出,也取得了热烈反响。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