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技术重构新闻生产 “人找信息”变“信息找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易蓉     作者:易蓉     编辑:杨玉红     2018-10-29 09:35 | |

图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智能传播专业委员会揭牌 主办方供图

  新民晚报讯(实习生 冯琪 记者 易蓉)智能媒体不断孵化新成果,技术重新架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新闻行业应如何发展?怎样看待智能媒体的前沿应用和发展前景?昨日,以“智能传播: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开幕。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的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研讨智能传播理论及实践的创新成果,反思智能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为智能媒体应用前景扩展新思路。

  智能技术赋能媒介生产,众多业界媒体积极开展尝试,加紧变革步伐。百度百家号事业部总经理阮瑜认为,智媒时代的信息分发方式已从“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生产模式升级为“全民生产”,新闻机器人、算法推荐、智能剪辑、机器人写稿等智能技术应用可以助力优质内容传播,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网易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高文表示,新闻工作者应做“内容的匠人”,编辑要“真听真看真感受”,结合智能技术生产轻量化、交互体验良好的新闻产品。新闻从业者同时强调,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助力AI赋能校园,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孵化更多智能传播人才。

  智能技术发展同时,信息安全、信任危机等众多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国际传播学会前任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帕特里斯·巴泽里尔(Patrice Buzzanell)教授认为,人类可使用智能技术提高生活质量,但社会加速很可能加剧现代人工作与生活的失衡。ICA候任主席、昆士兰科技大学泰瑞·弗卢(Terry Flew)教授提醒,由于“假新闻”事件频出,公众对数字平台等社会机构的信任严重下降,传播学者和从业者需慎重思考评估、测量和重建信任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表示,人类在研发和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要牢记“以人为本”,重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保证社会信息的活跃及丰富度,增强生产实践的自由度和对复杂现实的控制感。

  据悉,本次论坛从全国数百篇投稿中遴选出80余篇论文,共设立15组分论坛,议题涵盖“期刊主编论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智能媒体前沿应用”等众多领域。上海交通大学的童清艳、中国科技大学的王国燕、复旦大学的姚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曾昕等获得教师组优秀论文奖。上海交通大学的毛远逸、北京大学的黄莹、清华大学的刘沫潇、中国传媒大学的闫玉荣、华东师范大学的赵鹿鸣及合作者获得学生组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研究涉及人工智能的公共认知、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与编辑、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以及数字时代的青年文化等。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智能传播专业委员会”同时揭牌成立,首任主任委员由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担任。专业委员会将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工科资源,通过平台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积极推进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并举的方法创新,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传播人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