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上海早布局城市灾害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 构建多重灾害“管理体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郜阳     2019-06-20 12:30 | |

图说:地震逃生演习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近日,四川长宁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第一时间将“地震来了”的消息通知公众,引发关注。记者从同济大学获悉,为了全面系统研究城市灾害防治对策,上海市政府早在30年前便果断决策在全国率先成立以防灾救灾为宗旨的市级研究机构——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专事城市灾害的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这一举措开辟了我国城市防灾救灾事业的先河。 目前,上海已经构建了一个城市多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系统,不仅是地震,包括台风、暴雨、火灾、地下管线损坏等各类城市灾害,上海能够做到全面预警。

   今年,由同济大学、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携手共建的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迎来成立30周年。30年来,研究所依托同济大学汇聚优势学科力量,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为上海市政府提供了各类城市防灾决策咨询服务,为国内其他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大量技术咨询,成为直接服务于上海市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与防灾减灾综合保障的一个专业机构、支撑平台和展示窗口。

   “上海世博园区安保指挥调度系统方案”“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防灾关键技术研究”“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展览馆区域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管与保障”……历次国际盛会与重大工程的幕后安全功臣,是其代表作;该所主持设计的“上海市抗震防灾基础技术研究——上海市地震小区划”项目,编制了上海市地震动参数和地面破坏效应图件,为申城工程抗震设计、土地利用、城市抗震设防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说:四川地震 来源/东方IC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李杰教授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国家应急力量的集中配置和防灾资源的整合优化,构建大型城市综合性灾害防御体系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超大型城市面临着综合防灾减灾新议题。

   针对大型城市地下管网抗震问题该所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18个城市26个地下管网系统的抗震规划中示范应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该项成果应用于四川省都江堰、绵竹、德阳等主要受灾城市的地下管网恢复与重建设计。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这些城市区域生命线工程基本未受震害破坏。

   研究所还设立“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高性能计算集群实验室”,其HPC系统峰值性能为10万亿次/秒,持续性能为9.3万亿次/秒,可针对城市地震、风灾、暴雨、洪涝和火灾等灾害开展单灾、多灾综合仿真模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综合灾害智能可视化动态预报系统。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助理、同济大学教授胡群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的“灾难预警”,是一项综合工程,任何单一的举措都于事无补。比如地震预警体系,就要做到预警、救援、防震知识普及等一系列工作,缺一不可。这位专家举例说,日本311大地震时,新干线即刻停运,当时列车上的乘客表现镇定,反之如出现恐慌及骚乱,极有可能出现列车倾覆的次生灾害。又比如,国内地震多发带上的居民房不少仍是砖木结构,及时加固改造也是防震减震的重要一环。当下,有必要应用现代灾害模拟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重点研发城市安全风险动态预警、城市多灾害模拟与情景仿真、城市安全风险评价与智能决策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可为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风险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延伸阅读】

   我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启动 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