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每小时分拣5400次 上海交大超视觉机器人助力垃圾分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易蓉     作者:易蓉     编辑:陆佳慧     2020-06-03 11:01 | |

图说:上海交大超视觉机器人助力垃圾分类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摄

生活垃圾来源广、组成复杂、性状不一,海量干垃圾分拣仍依赖大量人工参与。记者今天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上海交大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智能装备团队研发的超视觉垃圾分拣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可以精准识别可回收物,每小时可分拣垃圾5400次,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助力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环节。目前,这款机器人已进入产学研技术推广阶段,团队将与国内环保头部企业对接合作与共同开发,尽快推进市场应用。

“一个超视觉垃圾分拣机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拣多种不同品类的垃圾,有效分拣率可达95%,最高分拣速度5400次/小时,工作时间24小时/天。生产线上每套设备布置2个机械手,相当于替代了54个分拣工人的工作量。” 项目负责人、上海交大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副教授李佳介绍说。

这一项目通过CCD视觉、激光视觉、近红外视觉等识别传感系统相耦合,综合判断目标物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纹理等)与内部特征(材质),实现垃圾精准定位与细分判别;通过超视觉技术,实现各品类、各形状、各表面材料的样品识别,无需逐个注册样品3D模型,极大降低部署时间和成本;通过轨迹优化算法,让机械臂走最优路径,显著提升分拣节拍;同时配合机器人轨迹跟踪算法及抓、放算法的开发,实现垃圾的自动分拣。

垃圾分拣机器人的开发涉及光学、机械、控制、软件等多学科技术体系,技术壁垒很高。国产垃圾分拣设备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端分拣机器人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外主流分拣机器人设备厂商依靠技术垄断,单台设备通常都在人民币500万到1000万元之间。李佳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等项目,数年来产学研联合攻关,相继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垃圾精细分拣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国产化,开发出与国外产品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的产品,打破了垃圾智能分拣技术的国际垄断。

2019年起,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今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项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分拣成本,也可为环保企业增加收益。李佳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台设备每天正常工作20小时计算,可挑拣200吨垃圾,挑中率按照90%计算,可挑选纸类3.6吨,塑料类18吨,玻璃1.8吨,可使垃圾减量约10%,减少垃圾分类管理费用约1万元(每吨400元计算),回收物料价值6.8万元,每天为客户提高收益共计7.8万元。

下一步,团队将与国内环保头部企业对接合作与共同开发,攻关背景干扰等真实处理场景中的细节问题,使超视觉垃圾分拣机器人更快地进入市场应用。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