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2020浦江创新论坛今开幕 上海开启创新“头脑风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亚宁     作者:马亚宁     编辑:钱文婷     2020-10-22 10:08 | |

微信图片_20190618102749.jpg

   创新永不止步,高质量的头脑风暴,为创新之城注入灵感,给科创发展启迪智慧。今天,一年一度的浦江创新论坛吹响”集结号“,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全球百余家国际组织、顶尖高校、国家实验室、科研及智库机构等逾160位嘉宾再次汇聚黄浦江畔,围绕全球科技创新各个领域,展开一场又一场海纳百川的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创新论道”与“科技展览”交相辉映,全球技术转移大会首次亮相,有关量子科技的颠覆性未来……未来一周,1场主论坛,1场特别活动以及围绕“一带一路”、区域、政策、青年科学家、创业者、科技金融、未来科学和新兴技术等十六场专题论坛、合作论坛及成果发布会等,将在上海掀起与智者同频、与科技共振的创新“头脑风暴”。

   “理想之城” 科创光环绽放

   未来五年,最受国外科学家青睐的中国创新“理想之城”在哪里?也许你能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I love Shanghai。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一份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揭开了,世界一流科学家心目中“创新之城”的理想模样。

   为深入研究中心城市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自2018年起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开展合作,推出了“理想之城”系列调查,今年是系列报告的第4期。本期报告基于对700多名全球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绘制出全球科学家流动趋势候鸟图,预测未来5到15年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点和创新地。

   随着“创新”日益成为崭新的中国品牌,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孟买等新兴国家科技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来自国际中心城市以外地区的科学家。中国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科学家双向流动的趋势显著增强,“中-美-欧”科技人才三角迁徙模式凸显。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雪莹博士介绍,未来5年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美国和欧洲明显出现全球科技三极,中美、中欧和欧美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家流动的三大主轴。

   放眼全球,未来15年,哪些城市能为全球最高水平科学家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和创新环境,能为全球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最优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上海绽放的科创光环日益夺目,在全世界“最强大脑”的心目中,已经比纽约、波士顿、伦敦等老牌创新城市更令人期待。

   这完全得益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十三五“成绩单”上,频频闪烁的高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战略要求。今年,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无论从创新策源功能的“能力优势”,还是支撑创新政策法规的“制度优势”,上海科创的内涵不断丰富,建设不断深化。

   近五年来,上海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位于张江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在上海,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也是实实在在“上海籍”;在《自然》评选的2019年全球十大优秀科学论文中,2篇中国论文入选,均出自上海;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9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重达4%。

   目前,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200件,均达成预定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新设企业36.76万户,增长11.6%,新动能在上海正加快形成。据《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年度排名位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第12位,比去年上升4位,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未来之声” 浦江早听到

   创办于2008年的浦江创新论坛,是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高层次国际论坛。论坛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坚持科技创新主题,始终聚焦创新网络、未来趋势以及青年力量,形成了一批对经济发展和创新具有突出价值的深刻见解,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站在12年一纪的交汇点,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届论坛着力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重要信号释放地、重要话题引领地、重要论述策源地”。

   走进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全球百余家国际组织、顶尖高校、国家实验室、科研及智库机构等逾160位发言嘉宾,集中带来了各自的创新思索与实践探索。特别是在下午举行的全体大会上,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分享了他在计算机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秘诀”。这位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继在清华大学先后创办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姚班”、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智班”、量子信息中心之后,于今年初在上海建立了上海期智研究院,旨在打造“中国人工智能梦之队”。在他心里,“创新,就是敢于实现不可能的梦想。”

   很多时候,智慧与年龄是一对好朋友。而在科学的国度,未来密码也许更多藏在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中。为更好凝聚青年力量、传递青年声音,2018浦江创新论坛首次增设科技创新青年领袖圆桌峰会。今年,“未来科研,聆听青年学者的声音”——浦江创新论坛联合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系列期刊,举办科技创新青年线上峰会。Science/AAAS青年科学家奖获奖人和中国领先科研机构的杰出青年学者,展开云端对话,探讨青年学者眼中未来20年的科研工作会是什么样子,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科研工作受疫情的影响路在何方……

   那么,哪些科学领域是最重要的创新源泉?论坛发布了科学家们预测的全球10大热点科技清单,引起广泛的创新热议。清单上,既有贯穿整个未来15年的重要科技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创新药物等,也有随着时间推进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出现颠覆性变革的科技领域。例如,科学家们预期对大脑的了解在2025年之后将达到全新水平,并在2030年后引发人类思维认知领域的重要飞跃;未来10年间癌症有可能被攻克,而未来15年间修复人体失效器官和逆转衰老将成为可能;在2035年之前,核聚变能源和宇宙空间开发也将由梦想走向现实。而在最近5年之内,基因编辑、自动驾驶、大数据服务、氢能源和高效太阳能等重要前沿科技发展将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来自2020浦江创新论坛的《全球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报告》也道破了科学“先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迅速改变着全球科技界的关注焦点,例如SARS、H1N1、冠状病毒OC43等相关病原体,刺突糖蛋白、核衣壳等病毒学内容,ACE2受体、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理学内容,以及IgM、移动DR、ECMO、多肽疫苗、中和抗体、N95等相关药品、器械、装备,在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手编撰的“全球TOP1000技术热点榜单”中,比重仅次于生物医药领域,位居第二。

   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点聚焦的三大战略性产业领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新冠疫情相关领域一道,成为科技热点数量最多的四大领域,合计占比达到66.8%,代表着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科技浪潮主流发展热点方向。这些蕴含着未来密码的科技热词,在未来科学论坛、新兴技术论坛、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等各分论坛上,轮番玩“快闪”。

   创新需求 面向全球求解

   科技合作,创新共治。今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以两大关键词为主题,重点探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开放合作,构建促进共同发展的全球创新治理体系的同时,聚焦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应运而生,是我国第一个以“创新需求”为主题的科技展览。

   “中国需求,全球揭榜”,首次亮相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线下展区面积近万平方米并配套云展示,主要内容包括国家重大成果、企业创新需求对接、世界科创桥梁和中小企业创新产品首发四大板块,以及为本届论坛主宾国塞尔维亚和主宾省陕西省量身打造的特设展区,集中展示全国一万余项技术创新需求,500余项国际国内待转化成果,200余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100项共性需求解决方案,5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

   据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刘晋元介绍,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与以往的科技创新成果展不同,没有太多的样品或展品,却汇聚了全中国1万多项技术创新需求,以及创新需求背后的“求解资金”。仅长三角区域的1700多项创新需求中,就有企业愿意投入将近30亿的创新资金,来推进技术创新。目前,来自长三角的创新需求目录,收到了465个破解方案,其中有137个创新项目已经得到了解决。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阻碍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这次我们逆向思维,希望从创新需求出发,找到绿色直达的创新之路。”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