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硬核”软实力!揭秘国际顶级上海天文馆是如何建成的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亚宁     作者:马亚宁     编辑:徐驰     2021-07-11 12:28 | |

上海天文馆.jpg

图说: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太惊艳了!”“这是我见过的最有趣的天文馆”“天文与科技相结合,体验太棒了!”“星辰大海不遥远,就在家门口”……全球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今天结束了开馆前的最后一场压力测试。近一周来,近万名观众作为压力测的“考官”,走进场馆“先睹为快”。傅科摆、日地月、星际穿越,时空弯曲、天和核心舱……300多件展品,85%的原创展项,如有“黑洞”般的魔力,牢牢吸引观众们的双眼,抓住公众的好奇心。走出天文馆,观众不约而同惊叹,上海天文馆带来的沉浸式天文之旅真是不一般!

  不一般的背后,本身就是一个不一般的“天文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数千位参与上海天文馆的建造者、设计师、策划人、天文学家……

微信图片_20210711120553.jpg

图说:从空中步道走入天文馆如同走入宇宙苍穹

  在长达近五年1700余天的建设过程中,围绕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的目标,建设者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和满意工程,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铸就天文馆的品质,力求使上海天文馆成为讲述宇宙故事的最美课堂,观测浩瀚星空的最佳平台,激发科学兴趣的最酷基地,体验旅游文化的最好去处。

  四个“不一般” :铸就不一般的天文馆

  “不一般的建设背景,不一般的工程选址,不一般的建设目标,不一般的建设历程。”人人都夸颜色好,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深知上海天文馆的来之不易。他道出了天文馆惊艳亮相的背后奥秘,那就是“把高标准严要求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上海天文馆的建立,来自于一位科学家的初心。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2010年建言,21世纪深空探测将成为各国科技竞赛场,我国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上海兴建一座天文馆,对广大市民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推广,补充青少年天文科学方面的教育至关重要。对于科学家的爱重,对于科学精神的尊重,对于科学规律的尊崇,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最硬核的软实力。

微信图片_20210711120559.jpg

图说:天文馆天象厅,满天的星空尽收眼底

  上海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和积极推进,上海天文馆项目于2014年1月由市发改委立项, 2015年9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2016年7月初步设计方案及概算获得批复。2016年11月8日在临港滴水湖畔的一片荒地上,上海天文馆打下了第一根桩。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有天意,上海天文馆奠基当天大风大雨,建设过程沐风栉雨,克服了超大异型建筑面临的成千上万个建设难题。从空中俯瞰,上海天文馆建筑体以弧线始发,由一系列螺旋带状物围绕着,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体作为建筑内的三个“天体”。“三体”相互之间处于动态轨道之中,使得建筑与太阳光影的变幻相呼应,交融成一架展示时间的天文仪器。由美国意埃德公司设计的上海天文馆建筑方案,让庞大的建筑说出精巧的天文语言,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造型简直有点“异想天开”。然而,承担深化设计和施工任务的华建集团和上海建工集团却执着于变“异想”为“现实”。

微信图片_20210711102723.jpg

图说:观众“打卡”参观

  为营造最佳宇宙沉浸感,上海天文馆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建设过程中攻克多项空间结构技术难题。例如,天文馆主入口处采用了国内罕见的大悬挑,用长度36米、最大宽度61米建筑钢结构,营造出单纯、干净的宇宙空间感。这就意味着,这根毫无支撑的钢结构,要承担起上方2000多吨的建筑重量。从想都不敢想,到一起熬红了双眼,设计师、建筑师、施工方等多方聚力攻坚,最终呈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圆洞天窗——每年夏至的中午12时,正午阳光会在地面投射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形光斑。这几天的压力测试,每一位走进天文馆的观众,都会在天窗下驻足仰望,欣赏太阳与建筑跳出优美的光影“圆舞曲”。

微信图片_20210711120604.jpg

图说:倒转穹顶,与常见“穹顶”相反的构造充分体现了“再造一个地平线”的设计理念,让人仿佛置身一个大碗之中

  入馆后,观众看到的第一个展项是“傅科摆”。傅科摆的上方,是上海天文馆独有的“无我之境”——倒转穹顶。通过独特的异型建筑设计人们视野中的“地平线”被重塑,参观者站在穹顶中心点,不受任何周围建筑物的干扰,白日问天,夜观星辰。然而,对于建设者来说,这里是汇集雨水的“漏斗”。上海偏偏又雨水多,如何堵住漏水点,一直困扰着建设者和馆方。

     “倒转穹顶安装上去后,每次下雨总会有几个顽固的漏水点,怎么也排除不了。”天文馆建设运营团队拿出了攻坚克难的精神,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一起仔细排查,不厌其烦地钻入设备层,排查每一根管道、每一条缝隙,尝试不同的技术方案、做了多次模拟实验,终于解决了所有漏雨点。

  “匠心➕创新”:打造天文超体验

  是上海天文馆,不是上海天文台,一字之差公众几乎没有觉察,而在设计者心中,却是灵魂般的专业拷问。“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经过调研,天文馆展示设计团队发现,天文在公众认知中明显两极分化。“懂的就很懂、很专业,不懂的就很‘小白’,基本就停留在对星座和太阳系的一知半解。”于是,上海天文馆致力于培养公众对宇宙星空的兴趣爱好,激发公众对天文科学的好奇心。”

  与上海天文馆建设启动同步,馆内的展示策划与设计也启动了。“天文科学不仅专业性高,不易理解,而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型天文科学展示鲜有可以参照的成熟模板。”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工程建设总指挥忻歌坦言,天文馆的传统模式是藏品展示+天象放映。”毕竟浩瀚星海,尺度宏大,要讲述天文故事和科学原理谈何容易,因此天文类的展览展示在业内是个挑战。”

微信图片_20210711120608.jpg

图说:世界顶级的“天象厅”里,地球、月球和太阳以巨大的尺度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外部直径20米的天象厅外层被投影成地球的形态,地球的旁边是巨大的月球模型,其大小与“大地球”的比例关系正是真实的地球和月球的比例关系

  上海天文馆在立项之初就提出了建设世界顶级天文馆的高目标、高要求。可是什么是世界顶级天文馆,答案在观众,而不是建设者说。从2016年奠基到2021年建成,在黑暗中,摸索前路,成了忻歌和团队这五年来的工作日常。为了瞄准“顶级”,展示团队调研了所有知名天文馆的资料,一项项展品分析,一个个指标解析,分析值得借鉴和需要突破的要点。同时,展示团队展开了对观众的广泛调研,通过数千份问卷、上百位专业人士和观众代表的深入访谈,并与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充分研究了观众对于天文馆的期待和痛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天文馆展示团队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构建起全新的展示内容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创意策划了数百件展品。从文字到图纸、从内容到形式、从概念到方案,不断的头脑风暴、推翻重来、激烈碰撞、整合升华,忻歌带领天文馆展示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用科研的标准打造科普展示。

  “我们的展示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最终成型,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从30%、50%、80%到100%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把关,每次专家评审会都由院士领衔、十几位资深行业专家对设计阶段成果进行严格评审。”天文馆奠基之初就加入设计团队的陈颖,从一位设计新人历练成了副研究员。开始最怕听专家发言,到后来盼着专家挑刺,她习惯了随时“推倒重来”的工作节奏。14个月的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每个布局、每条动线、每个展项概念、每块图文版面几乎都改动过……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力求极致,设计方案从1.0到4.4,修易了十几稿。最终,面对着近5000页的整体规划设计成果100%最终稿时,她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原来我们经历了这么多!”

微信图片_20210711102747.jpg

图说:天和核心舱外景

  同心协力:铸造科普精品

  2020年新冠疫情,严重考验着上海天文馆的建设进度,天文馆展示工程总共80个采购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我们团队主动调整工作步骤,全天候云办公,并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规划,让计划赶上了变化。”上海天文馆藏品征集业务主管杜芝茂无意间翻看手机,才发现自己5年来像个空中飞人,打“飞的”超过了12万公里。在新冠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天文馆建设团队早策划、早安排、早落实,不推不拖、不等不靠,以“线路图”“进度表”倒逼工程项目进度,将任务逐个完成,保证了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的齐头并进——2021年3月展示工程基本建成,进入调试阶段;2021年6月,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整体通过验收;2021年7月17日,上海天文馆将正式开馆,18日起对公众开放。

  上海天文馆的建成,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硬核”表现之一。王莲华书记说:  “今天,随着上海天文馆即将开馆,由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构成的上海‘三馆合一’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也露出了全貌。站在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真诚希望这个科技博物馆集群能够成为播撒科学种子、启迪未来梦想的地方,希望通过科普教育,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