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不能“打遍天下” “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小语种”人才

英语不能“打遍天下” “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小语种”人才 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  

VCG41151716519.jpg

来源/视觉中国

  中欧班列、中巴经济走廊、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的快速推进,小语种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各相关语种人才供应纷纷告急。上外“小语种”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持续升温

  前不久,老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迎来“转型升级”:成立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新学院成立的揭牌仪式上,传出了一组令人关注的数据:俄语专业的市场需求供需比逐年递增,从2016年的1:146.12升至2017年的1:387.22。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需要,上外俄语系不断加大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专业建设。2015年10月,俄语系开设了首个乌兹别克语课堂;2015年11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哈萨克斯坦中心;2016年9月,匈牙利语专业本科生入学;2017年9月,波兰语和哈萨克语专业本科生加入了俄语系“大家庭”;明年9月,乌兹别克语和捷克语专业也将正式招生。

  长期以来,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从近三年上外的就业情况来看,和“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的小语种,就业率和市场需求连年上升。俄语专业就业率连续三年居于高位,分别是:2017年97.96%,2016年96.08%,2015年97.83%。据统计,上外去往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俄语专业毕业生,占近三年俄语专业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3.33%,具体签约单位包括外交部、商务部,以及上海航空工业集团、中国银行等。此外,希腊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等小语种语言的就业率达到了100%,泰语的市场供需比甚至达到了1:1675.27,希腊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的市场供需比也都远超1:1000。

VCG41472361205.jpg

来源/视觉中国

  注重培养跨文化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有53种官方语言。语言交流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也是“一带一路”朋友圈获得理解、有效沟通、扩大交流的纽带。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带来小语种专业需求的升温,也对语言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介绍,上外将依托俄语学科深厚的祭奠,实现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打造俄罗斯、东欧、中亚战略语言群。未来,新成立的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会加快转型发展,进一步把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国家战略亟需的国际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开展跨文化区域问题研究,积极探索“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所有愿景与规划的实现,都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一直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常常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与各合作方交流。用英语等通用语言来沟通,主要只能讨论工作。而若能够用当地人有感情的当地语言去与之交谈,那才能够建立友谊。

  目前,上外已有32个授课语种,还开设了塔吉克语、梵语等小语种课堂。在上外未来的发展规划里,学校将把语言教育和国际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大力开展跨文化区域问题研究,积极探索,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发展模式。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编辑:任天宝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