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40前年中国最特别的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77、78级交大学子重回母校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易蓉     作者:易蓉     编辑:蔡骏     2018-06-09 12:53 | |

  113786498.jpg

图说:活动现场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经历蛰伏爆发了求知的热情和欲望,他们毕业后嵌入中国科学、经济断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40年前,2800余名77、78级学子在千万人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上海交大。今天他们重回母校,他们将当年的高考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笔记、老照片带回学校,在这场特别的“同学会”里忆青春韶华,聊家国情怀。

4591173.jpg

图说:展柜里的录取通知书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当年的这2800余名交大学子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只有15岁,来自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等各行各业,男女比例约为7:1。年龄差距悬殊,背景差异也很大,他们的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很多人在大学之前都有过一段社会经历:有的当过工人,有的作过知青,还有的可能参过军。面对这样零基础、低水平的现状,他们表现出对知识、科学极度的渴求和近乎自虐的刻苦读书态度。

  “当时我们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竟然高达90小时,而这些时间是靠千方百‘挤’出来的:挤掉了周末和节日,挤干了娱乐和社交,挤扁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学霸’就是这样炼成的。”回忆起在交大惜时如金的学习生涯,上海交大党委书记、77、78级机械工程系毕业的姜斯宪仍觉着有些难以置信。

  “大家总是争抢阶梯教室的最前排,”大家的“老同学”,上海交大校长、77、78级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毕业的林忠钦回忆说,“我们77、78级毕业生中的不少人之所以能在后来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应该说与当年求学时养成的这种乐学好学的勤奋精神密不可分,对此我深有体会。”

90171班的韩小平宿舍的女生们在一起学习.jpg

图说:90171班的韩小平宿舍的女生们在一起学习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我们犯愁怎么能在图书馆里抢到一个空闲的位置,常常以为自己来得够早,却总有人比你捷足先登;我们担心的是学习时间不够用怎么办,食堂窗口前排队的一点时间也要掏出随身携带的外语单词本,口中念念有声;我们执着于每一个问题,下课铃一响便一拥而上,把老师团团围住,提问就像连珠炮,绝不放过一个疑问……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熄灯后的宿舍总是烛光点点,夏天教室里、路灯下蚊子多,大家就穿上长裤和套鞋,手摇着蒲扇看书……”77、78级电子工程系张伟表示,面对劲头十足、求知若渴的学生,学校也特别重视,各门功课都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每门主课更配置了辅导教师,进行解疑释惑。

  77、78级学子对知识和科学的渴望一下子被激活迸发,老师们也恨不得将毕生所思所想所学全都传授给学生。没有课本,老师就自编讲义、油印教材,用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和渴望,点燃学子的激情和梦想;教室里没有空调,夏天闷热难当,冬天犹如冰窟,朝北的教室条件更为不适,但是老师们却丝毫没有怨言,讲授、板书、答疑、实验无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时任交大校长朱物华在讲课.jpg

图说:时任交大校长朱物华在讲课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著名电子学家、当年已77岁的时任校长朱物华开设“水声工程原理”新课,80年代时任校长范绪箕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这些瞬间都被镜头记录下来。校长走上讲台讲授专业课,系级干部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参加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甚至许多双鬓斑白的老教师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回到学校,提建议、谈设想,表示要上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有生之年献给教育事业。已八旬高龄的时任学部委员周志宏风趣地说:“我年纪虽然老,但我这部机器加点油,还可以用!我要把82岁当做28岁来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祖国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

  “《高等数学》雷英彦老师在讲授极限理论时,一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数学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让人即刻理解了‘趋近于零但不等于零’的概念,这也成为我日后在工作中永不停步、追求卓越的动力。”时过40年,77、78级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袁继烈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四年的大学生涯,刻苦自觉的学习,是形成了一种风气。清晨看见每个人不是在体育锻炼,就是在背外语;晚上,夜自修各个教室客满;那时,宿舍教室晚上都是要熄灯的,所以在熄灯后,走廊看书,路灯看书都有,也有买电池,打手电看书的,当然都是在什么牛庄路、虬江路、中山公园那些电子市场买的再生利用电池,便宜呀。”77、78级应用物理系杜国桢说道。

运动会经过主席台.jpg

图说:运动会学生经过主席台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当时的交大校园里,工程馆里传出朗朗书声,老图书馆永远满座,执信西斋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不断,运动场上总有挥汗如雨的身影。41083班的金子保每天晨跑两千米,利用食堂买饭的时间背英语单词。

  “只争朝夕的岁月——上海交大77、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专题展览”上,充满时代印记的134件珍贵的实物展品,展现教学科研重振雄风、交大学子奋发图强的270张图片及丰富的文献资料跨越40年时光首次亮相,带大家重温了77、78级交大学子只争朝夕、刻苦攻读的求学岁月。

微信图片_20180609114348.jpg

图说:人脸识别,找到了当年的自己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厚积薄发,成为改革开放参与者

  1981年11月,中国政府批准世界银行贷款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这是中国高校首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时任交大校长范绪箕亲自负责交大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他坚持选送了38位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并为每位学生联系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一流大学的导师。上海交大的这38位“世行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学子。如今,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之中,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姚一心、美国罗格斯大学终身教授卢毅成、上海会畅通信股份有限公司CEO黄元庚、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华平,还有交大密西根学院创始院长、现任荣誉院长倪军。

2031158250.jpg

图说:纪念活动现场   来源/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两届毕业生大都进入了六机部系统等国家重点行业,也有部分同学进入社会的其他行业。面对新岗位、新角色、新使命,77、78级的同学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为四化建设的道路上,勇挑重担。三十多年过去了,有的同学成了独当一面的工程师,有的成为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有的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向前发展,有的肩负着中国未来教育的使命。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奉献了他们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

  “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姜斯宪说,“77、78级的同学对于整个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他们比较快地担当起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整体地弥补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这方面我认为大家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