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引导孩子自由而智慧地学习 教育专家谈一线教师如何做教育科研

来源:     作者:苏忱     编辑:张泽茜     2018-08-09 14:19 | |

办好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识。然而,对于中小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一线的校长、园长和教师是否有必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否有能力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变革教育实践等一系列问题,人们的看法与做法并不一致,这使得教育科研在1949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少数高等院校和部分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利,成为象牙塔内的一门学问,从而把广大一线教师排斥在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科研活动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上海普通教育系统市、区两级的专职研究队伍、教科研管理人员约500人(含教研室、科研所),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或参与国家、市、区三级重点课题研究的教师已超过2万人。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的教师徘徊在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教师要不要做教育科研,教育科研难不难,教师做科研行不行,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一、教育科研是什么

教育科研是什么?作个最通俗简单的解释,教育科研是帮助人们了解教育本质,了解教育与人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用下面三句话,大概能讲清楚教育科研的内涵。

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可以带来无数功效,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探索教育规律,依循教育规律办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育科研是一种科学活动,与其他科学活动一样,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当然,教师的科研活动与他们的实践紧密相连,也有一些常用的甚至特有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研并不像少数人想的那样,就是出书、写文章,而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个从思考问题直至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文章、书籍是传播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但不是所有的教育科研活动成果只有文字传递这一种表达方式,一线教师的研究更需要用贴近实践的方式表达,使成果有生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繁忙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以顽强的毅力从事研究,探索规律,坚持写教育日记,先后对3700名学生做个案记录,能详尽地说出25年中对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工作及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最终成为教育家的历程,更提供了教师研究的一种范例。

二、教育科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育科研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教育科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教育科学

毋庸讳言,任何一个领域或学科都期望通过研究活动推动本领域的新发展,站上新的制高点。围绕教育开展的科学研究活动,当然也承担着理论创新的使命。

2.变革教育实践

大量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课题是教育科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一线教育工作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面临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教师需要去解答和回应,教育科研会使教师产生积极变革教育实践的内在需求。

譬如,如何根据儿童成长规律科学地培养人才,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真正科学的意义上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与培养,培育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个性品质,保持身心健康?如何管理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何建设和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诸如此类的教育问题,常研常新,永远有研究的空间。

更有许多带有时代特征的困惑与难题,等着我们去破解。譬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影响;开放与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信仰的建立与道德养成;独生子女时代儿童独立性与同伴合作、社会融合,等等。这一系列重要问题,直接影响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需要我们找到对策,去破解。

广大一线教师最了解教育对象,熟悉教育教学方法,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处于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位置,他们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对教育科学的发展还是对教育实践的推动,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育科研成果一旦形成,还需要得到教育实践的检验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以取得更大的效益,只有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教育科研成果并结合具体实践工作加以运用,才能真正检验成果和推广运用成果。通过研究,总结经验与教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育人能力,促进和变革教育实践,这既是教师研究的价值,也是教师研究的重点。

3.促进社会进步

教师的微观研究、成熟的经验和可靠的结论,除了可以供同伴学习和借鉴,还会产生累积效应和放大效应,影响到教育决策,还能走出校园,引领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的发展。

4.改善“工作母机”

教育科研活动是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加速专业化成长步伐的重要途径。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来说,都具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变成一门既科学又生动的学问?”皮亚杰提出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单有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把精力全部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事务,而不注意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总结自身与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样的教师最终将成为“机械的知识传递者”。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Lawrence Stenhouse)更是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的思想。这一思想正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广泛接受,因为教师在关注问题、关注对象,学习理论、掌握方法,积累事实、积累数据,学会分析、学会归纳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素养,跨进了研究者的行列。

事实也是如此,上海市乃至全国许多杰出的教育科研成果均出自一线教师团队,譬如“青浦数学教改实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语文情景教学法”等,不胜枚举,这些研究的领头人也都成为教育科研的专家。当然,由“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还需要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历练。教育科研的这些方法与技术在后续各讲将有详细阐述。下面介绍一个坚持14年,目前仍在进行中的教育科研范例——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

由上海市宝山区一名普通年轻教师王天蓉主持的“问题化学习研究”,从最初由一个人独立承担“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青年课题发端,到基于学校的实践和区域整体推进,历时14年,研究团队从5人、10人到100人……不断壮大。在他们的团队中,有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语文、数学、科学、综合等不同课程领域的教师,这是一个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师自发的研究群体。其研究内容向不同学科拓展,探索各种课堂形态,重点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目前已形成7个“问题化学习”实验基地、30多个参与学校,组建了8个学科团队,拥有200多位种子教师,累积了1000多个研究课例,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究竟为何出发?什么样的研究能够激发基层教师最真诚的投入?一个课题究竟要做多久?王天蓉老师说:“一定是基于真实的问题,然后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变化与教师自我的成长有了真切的感受,大家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研究冲动。围绕‘问题化学习’的教育追求其实很朴素,就是要实现孩子们自由而智慧地学习。14年来,我们一直追随内心的这份热情,这既是对学习本质性的思考,也是对学生主体回归的生命关照。尽管我们是普通老师,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让自己走向卓越。虽然研究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当你感觉到你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变化,你就会坚守,让自己逐步站到高墙上。”

作者  苏忱

——摘自《与一线老师谈科研》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