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为啥高校教育要开设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全国研讨会分享上大经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钱文婷     2018-12-03 11:27 | |

VCG41640351069.jpg

来源/视觉中国

  新民晚报讯(首席记者 王蔚)人文与科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国教学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大学召开。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教务处、计算机学院、出版社及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由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顾骏团队共同承办。

  上大副校长聂清说,上海大学率先一步提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这对于上大这样一个综合性大学来讲意义重大。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这既对接世界趋势和国家战略,也对我们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特殊意义。上海市教委高教处李琲琲说,上大率先开出“育才大工科”之“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在“大工科”建设和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创新举措。这组课程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平台。上大教务处处长彭章友分享了“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上大已于去年认真制定了人才培养规划(2017-2020年),启动了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形成通识教育改革路线图,鼓励教师启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上大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了上大“人工智能教育系列通识课程建设基本情况”。目前学校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已开到第四门,其中已上线一门,出版配套教材两部。上大已开设9门“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学校力争做到一院一课,共建共享,实现文、理、工和艺术学科融通。

微信图片_20181203111729.jpg

图说:顾骏教授畅谈人工智能教育“新概念”  来源/上大供图

  作为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策划、主讲,上大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分享了“人文与科技: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的设计思路”。他指出,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只关注技术,不关注人,既没弄清人类智能的机理,也不清楚技术应用满足什么人性需求,所以有必要通过通识课引导学生开展哲学思考。上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博锋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专业课与通识课的衔接”的报告。他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该怎么做?”、 “智能文明课程简介”、“ 通识课对专业课的促进和挑战”和“专业课对通识课的支撑和导向”等方面作了分享。

  上大出版社董事长戴骏豪社长介绍了如何“服务通识课的教材出版”。四年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已开9门和配套教材已有9部,可凝练为16个字“呼应主题,寻求变革,对接实事,融会贯通”。如今,上大“大国方略”四门系列课程和“人工智能”课程已在超星尔雅上线。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