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教育新观察 |“改变命运”的屏幕有多神奇 不能单以分数论高低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郜阳     2018-12-17 08:24 | |

来源/视觉中国(下同)

中学和大学如何对接?中外大学普遍希望挑选什么样的生源?靠“直播名校课程”真能复制优质教育吗?在昨天下午举行的2018立洋中西融合教育发展论坛上,教育大伽的观点交锋折射出当下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矛盾交织与攻坚之难。

近日刷屏的“一块屏幕改变命运”,讲述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名校成都七中同步上课的故事。通过直播上课,贫困地区中学有88人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互联网+教育”真有此般夷平城乡教育资源鸿沟的“魔力”吗?把名校的课程通过网络直播就能让教育欠发达地区实现“换道超车”吗?对此,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考上清华北大”是一种成功,但并不应该是所有中学生的统一追求,学生的特长不一样、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248所中学考上清华和北大的也仅有88人,这个比例其实是很小的,以此作为教育的“成功”并不科学。中学阶段既要为高考分数做努力,但更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兴趣特长。俞校长以每年考入上纽大的学生为例说,他们已经明显发现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中学的学生,其发展后劲差异很大,有的同学进入到高水平国际性大学后就一下子懵了,因为大学教育所要求的思考力、创新力,是他们在以前的中小学里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而有些在中学阶段经常参加社团活动、有着宽阔视野和思辨力的学生,他们适应大学国际教育就相对容易些。

在论坛现场,更多的专家表示,“直播名校课程”充其量只能学到一些名校的应试技巧,真正的办学内涵是不可能“直播”复制的。2019年高校招生已经拉开帷幕。未来的高考改革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顺畅些?上师大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张雪飞认为,学习能力、独立能力、团队意识、身体素质、探究精神,这才是中学教育必须教会给学生的最基本素养。他说,从这几年上海的高考来看,成功之处就在于看清了以往“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弊端,引导中学生不是只会停留在计较考试分数的“得失”上,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能够融入于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之中。

“高考的合理性在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高考也存在不尽合理的一面,那就是挑选的学生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大学的培养目标。”俞立中说,有的学生其实上高职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成材,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特长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没有必要一定要用“有多少学生考进了名牌大学”作为衡量办学水准的尺子。现在有个误区,就是习惯把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几所大学看成“最好的大学”,而又把录取分数靠后的大学视为“最差的大学”,这既不利于高校办出特色,也不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更会对中学教育产生负面的导向。据俞校长透露,上纽大的招生始终坚持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标准,近年来招收的上海籍学生约占全部国内生源的30至40%,这个比例远比其他部属重点高校要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上海基础教育体现出的优势,以及上海高考改革也相对较为成功,这都给上海学生接受国际一流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