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老艺人口述历史面世:苏州评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易蓉     2019-11-12 11:14 | |

图说:《光前裕后——一百个评弹人的口述历史》新书发布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光前裕后——一百个评弹人的口述历史》新书发布会既研讨会,今天上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该书是以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最新力作,共计两卷,160万字,先后有17位博士、6位硕士参与,历经20余年,是一项浩大的抢救性文化工程。

全书分为两卷,上卷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下卷是口述访谈录。自2012至2017年的6年间,在唐力行教授的主持下,上师大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了50位评弹人进校园开设讲座,叙说自己的故事。系列讲座持续时间之长,受邀评弹人士之广泛、多元,无论在高校历史上还是艺术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与此同时,团队研究人员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走码头、进社区,访谈了50余位评弹人。100多位受邀者不仅有评弹界的著名演员,也有坚持“走码头”的个体艺人,既有资深的评弹理论家、行业管理者、书目创作者,也有书场经营者、票友、听客。虽然100个口述者的身份、经历、立场各不相同,但我们坚持观察者的客观立场,通过系统、科学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与不同见解,让后人看到一个真实、变迁的时代。

从“评弹与江南社会”的新问题来研究苏州评弹离不开“新材料”,“新材料”的发掘又推动了“新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史已然成为国际史学的新潮流。在新文化史理论视野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命运,通过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互动来揭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曲种和一个群体的发展与变迁。唐力行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以敏锐的学术眼光,进入了这一国际史学的潮流。

《口述历史》记录、保存了100个普通人的集体记忆与历史,他们对苏州评弹的热爱和担忧,由此而生发的思考。正如唐力行教授所言:“苏州评弹存在着三个终极问题: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到哪里去?苏州评弹的基本特征、艺术规律是在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艺术规律又规定并制约着苏州评弹往那里去。”一百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个人的生命史,回答了这三个终极问题。这为我们把握四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评弹的艺术的本体特质,进而探讨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方向。论从史出,对评弹往那里去的思考是是以史为基础的,是基于对历史资料全面、深入的把握。这是正确的研究路径,也是艰苦的研究路径。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