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孙悟空”打出一片天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渊     编辑:赵美     2018-01-12 16:02 | |

即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动画电影风靡多年,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最能打的“孙悟空”,始终还是在黑漆漆的木偶剧场里,在那些隐身幕后的叔叔阿姨们出神入化的操控技艺里,在聚光灯照耀下仿佛“活”起来的偶人的眼睛里。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海派木偶戏,至今仍在城市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演。上海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看着海派木偶戏长大,岁月荏苒,那份最初植根于心田的真善美始终伴随着他们。

尽管有着深厚积淀和辉煌历史,可说起木偶戏,不少人对它仍有着深深的误解,觉得那就是“孩子的玩意”。事实上,木偶戏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又称傀儡戏。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伴奏。

作为木偶戏重要分支,海派木偶萌芽于清末民初。清代光绪年间,崇明就有木偶戏流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翼文化人士运用现代创作理念,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首次搬上了中国木偶戏的舞台。1960年在上海红星木偶京剧团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上海木偶皮影剧团,1964年更名为上海木偶剧团。几十年来,剧团博采众长,发展了海派木偶艺术,尤其在杖头木偶的基础上,创造出横挑木偶、布料铁枝木偶、海派特技杖头木偶、折纸杖头木偶、杖头橡胶木偶、绒线木偶、线条木偶、人形木偶、巨型木偶等许多新品种。招牌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春的畅想》《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在国内外拿奖拿到手软,连国外木偶剧团都争相搬演哩。(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