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中庸”是做出决择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钱宁     编辑:徐婉青     2018-01-17 15:08 | |

“中庸”之用,就是以“用中”做出“适中”的决择,并在特殊情境下,学会应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庸”不是折中,不是中立,不是首鼠两端,也不是“既要、又要”式的全面,而是做出决择。

“中庸”之“庸”,通“用”,中庸即“中用”,也就是“用中”。“中庸”是在“两端”之间,做出最优的决择。《中庸》里“择乎中庸”之语,一个“择”字,道出其义。

因此,“中庸”是“用”的,用于决择——有判断、有衡量,有取舍、有决断。

什么是“中”呢?程颐以“不偏”释“中”,偏矣;朱熹以“不偏不倚”释“中”(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更偏。

中者,“两端”之间,未必“两端”之“中”,以“适中”解释更为妥切。“适中”者,不是正中,可能偏左,可能偏右,只是其时其境,对“两端”而言,都是一个可能的最好选择。

中庸,就是在“两端”之间的无数可能性中做出一个“适中”的决择。

如何才能在“两端”之间做出“适中”的决择呢?

首先,“用中”要兼顾“两端”。“用中”的目的,不是为了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做出对双方而言都是最优的选择。这意味着“用中”,不是斗争哲学,而是基于“和”的理念。这一点上,它与西方的“博弈论”大有不同,“博弈论”追求的是对己方最优的策略,为的是战胜对手。

其次,“用中”不可“执一”。“适中”的选择,要权衡“两端”之间各种可能性,不可执于“一端”;对于所做出的选择,也不可“执一”,还要考虑到因地制宜、应时而变。“适中”不是不变,而是必变,此时此地的“适中”,未必是彼时彼地的“适中”。《中庸》有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这“时中”之语,说的正是此意。

第三,在极端情境下,变通也是一种“用中”。这里涉及“中庸”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权”。“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30》)意思是说,有的人,可以一起学习,未必能一起求道;有的人,可以一起求道,未必能一起成事;有的人,可以一起成事,未必能一起“权”。可见,学习之上,是求道;求道之上,是成事;成事之上,就是“权”。“权”,显然是更高的智慧。

孟子在“权”上,也多有论述,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不懂得“权”,人的思维方式就会从“执两”堕入“执一”。

“权”的含义是,某些极端情境下,变通之举,也是“适中”之选。孟子举过一个有名的例子来说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嫂子落水了,以伸手相救,虽有违“男女授受不亲”之礼,此时此地,却是合情合理的行为——这是一种“权”。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于“权”有长论,说:“‘权’乃吾国古伦理学中一要义”,其结论是:“‘权’者,变‘经’有善,而非废‘经’不顾,故必有所不为。’”(《管锥编·左传正义(成公十五年)》)此处,“经”是原则,原则可变通而不可废,变通是为了“善”。“权”者,仍有“有所不为”的底线。

“中庸”之用,就是以“用中”做出“适中”的决择,并在特殊情境下,以“权”应变。

那么,如何判断“适中”与否?又如何衡量“权”的对错?这就是“度”了。(钱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