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七夕会·旅游 | 踏访老村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晓梦     编辑:徐婉青     2018-01-18 16:41 | |

如今,因为迁至新村,或者村民进城,许多老村子都空了。即便留下的,也多为老人。

朋友是个年轻人,却喜欢逛老村。这日说起,趁着午后暇余时光,便相约而行,去寻幽探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乡村,从柏油宽路,到村村通的水泥路,再到踏得坚实的土路,沿途是国槐、杨树、榆树,最后是柳。随着物转景移,即知晓老村已然不远。

车停在一堵矮墙前,一株向日葵摇摇晃晃探出头来,像极了城市安装的摄像头,警惕地监视着一切过往。目光越过矮墙,院子里是一片荒草,和这棵向日葵互相嘲笑,不知究竟是谁占领了谁的领地。我们的车好似穿越而来的物件,突兀而孤立地存在,成了一个异端。

矮墙斜对面就是老村的砖砌堡门楼,青砖灰墙,木门铜钉,皆颓败蒙尘,斑驳沧桑。穿门而过的小路,石块光滑,道路坑洼,碾压了多少前尘往事。

走进老村,豁然看见,门内两旁,高墙下的阴凉处,六七位古稀老伯拄着拐杖倚墙而坐,一字排开,侧目侧耳,混混沌沌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比如仓惶闯入的我,还有我的高跟鞋,也成了由头。

我一回头,那些佝偻的脊背、古铜的皱纹,在背光处凝成一幅画,时光是这幅画作最好的画笔,泼墨处是岁月的沉淀。

沿着被车辙压过的土路,我们慢慢走进了这座老村。老村形制简单,一条主路贯通东西,两侧是小巷,皆盖民宅。细数巷内房宅,不是少数,如今却一片静默。尤其在这午后,衬着知了的叫声,更显寂静。

这样的寂静源于破败。所有的土墙断断续续,高矮不齐,没了棱角。墙面露着搅和的稻草和一些细碎的石子儿。昔日圈就的院落再无封地,那扇曾经崭新的木门或半掩着或摇摇欲坠,门栓耷拉着脑袋,门锁已不知去向。有的屋子虽无门窗,却还遗世独立着,屋脊上站着几只小鸟,成了主人。有的屋子索性倒下了,骄傲的身子一坍塌,堆成一堆土基,完全认不出那时娇贵的模样。

在一条小巷里,遇见一位老妇人,头发花白枯燥,身板蜷曲,廉价的花衬衫吊在干瘦的身上,令人惋惜。她没有追着阴凉处回忆时光,而是蹲在墙边低头揪草,认真单调。我们好奇,走近询问。大娘不戒备,像面对邻居一样仔细解释:“这草,别看小,若不拔,长起来可不得了,又高又密,难免藏了蛇,不得把人吓死。”

抬头看,大娘家的墙站姿尚好,爬墙而过的几株瓜秧和吊着的几只扛瓜,一起凝望对面渐渐没落的旧房。

村子深处,更是苍凉。那些荒草占据了西红柿、黄瓜,旧日的地块,萋萋离离,绿得瘆人。我和朋友打趣,找间屋子,铺草堆柴,挑灯夜读,没准还可邂逅一位聊斋仙子,倒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朋友大笑,翌日我也如这房子一样不堪破落了。

不过转了一会儿,我即提议返程。朋友不解。我感触,这里的安静能让你浮躁的心瞬间沉下来,但是呆久了,就会心生悲凉,无缘由的伤感。

此时,堡门楼前面的老伯只剩下了两位,他俩不说话,闭着眼睛打起了盹,不知所梦,只看见眼角两边挤出浑浊的眼屎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着那份浓浓的怀想。我和朋友不自觉地握紧了手,大约依稀看到了未来的时光。

穿堡门楼而出,转身,西下的阳光笼着老村那些残垣断壁,白晃晃的。

老村是新村的过去,也是新村的未来。(晓梦)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