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非遗在身边|本土有“说唱”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君兰     编辑:吴南瑶     2018-01-19 10:44 | |

近日,有歌手在某歌唱竞赛真人秀上重新演绎了经典老歌《沧海一声笑》,在间奏间添了一段铿锵有力的“说唱”,受到众多网友点赞。不少网友称赞道,“中国风”加“说唱”,这回中西合得完美!

说到这儿,把“说唱”完全置于“中国风”之外,恐不妥当——中式说唱古已有之。不说远的,就说眼前,要是翻开“非遗”名录查找“锣鼓书”相关资料,就会发现在吴越地区很早就有民众击鼓敲锣、唱表说书的“说唱”文化。

锣鼓书起源于汉末晋初,流行于明清时期。旧称太保书,最初出现在现今上海郊县道教道场的“太保”仪式上,是一种乐神的唱说,用以禳灾祈福。后逐渐从宗教场所中走出,走入越来越广的生活场景,从在年节农闲里“说唱”,到进茶园、入书场,慢慢成为横跨几百年的流行文化。演出时,台上架一鼓,艺人立于鼓旁,右手执鼓签击鼓,左套镗锣、夹锣锤,打节拍、造气氛,因而“堂锣书”、“神鼓书”的称呼慢慢流传开来。新中国成立后,便合其名称为“锣鼓书”。

锣鼓书声腔曲调丰富,极富江南民间音乐特色。表演时,软软糯糯的沪语,逻辑紧密的台词,活灵活现的动作,结合变化多端的鼓点节奏,话春秋、话传奇、话桑麻……时而扣人心弦,时而令人捧腹,是保存在大都市中为数不多的民间乡土艺术形式。

顺着历史河流一路传唱下来的锣鼓书不断换着新颜:伴奏有新颜,伴奏中加入了二胡、琵琶、爵士鼓等乐器,大大丰富了节目的观赏性;曲目有新颜,自1961年以来,南汇人创作了《王婆骂鸡》《真情献给城里人》《情满上海》等百余篇新作;艺人有新颜,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锣鼓书,在上一辈的口传心授中接过老艺人之衣钵。(李君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