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望你一生向艺,无问西东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永怡     编辑:吴南瑶     2018-01-20 15:48 | |

  如果没有他,就没有独立的中国画教育

  1940年左右,在重庆璧山,潘天寿先生对学生说:“我们救亡图存,无能为力,只有像泰戈尔那样——文化救国。你们还年轻,要跟我一道刻苦钻研民族文化,努力攀登高峰,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下去,即使中国亡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还后继有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潘天寿先生始终怀抱以民族艺术振兴中华的决心和勇气,以及艺术创造的高峰意识。从根本上说,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书画教学特色的建立,都得益于潘天寿等一代中国书画教育家对这个内核的认识和坚持。

  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院不久,就将西画系和国画系合并为绘画系,这是蔡元培和林风眠“中西融合”思想在教学上的体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西画和国画课时设置上很不平衡,1930年绘画系油画与中国画的课时比为20:4,1934年为24:9。课时既少,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画之堂奥,上课也就变成应付了,所以有所谓“磨墨派”的,上课时间只用来磨墨,墨磨好,正好下课。对于中国画教学的这种情况,潘天寿很是着急和担忧。1939年2月,在潘天寿的提议和坚持下,滕固校长呈教育部批准中西画分两科设置,成立西画组和国画组。1949年全国解放后,原延安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开始进入各大美术院校担任领导职务。解放区的美术创作经验在美术院校中得到实践。闲情逸致的传统国画面临着改造的要求。美院的国画科与油画科又合并为绘画系,且“国画科”之名也被“彩墨画科”所替代。潘天寿对此是非常焦心的。现存1955年潘天寿辑《中国画科应涉猎的传统画论书录》,此稿上潘天寿原写为“彩墨画科”,后涂改为“中国画科”,此时彩墨画科成立还不到一年,可见潘天寿已在考虑彩墨画的改名问题。到1957年后潘天寿先后出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院院长等职务。他最开始做的就是改彩墨画系为中国画系,为中国画的独立发展争取名和实。

  随后,在潘天寿的主持下,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开设画论、诗词题跋、篆刻、书法课等课程,成立书法篆刻专业等等,这些具体的举措都可以看成是潘天寿建构符合笔墨统系的教学体系的努力。画论、诗词题跋、篆刻、书法等,无不是文人的基本修为,是“求品格襟怀之高远,或求道德学养之深纯”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潘天寿之争取中国画教学的独立和完整,根本上是他在近代以来整个中西文化碰撞、政治环境偏激的情况下,对民族艺术特点的清醒认知,对中国绘画内核的执着坚守。

  潘天寿将振兴民族艺术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当民族传统艺术遭到无知的偏见、不公平际遇和衰落之时,他从来不“躲进小楼成一统”,安于象牙塔的创作,而是披荆斩棘,想尽办法进行纠正、恢复和发展。他是一个真正的具有自觉的文化担当的知识分子。

  1953年,潘天寿被安排到民族美术研究室整理资料。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仍然不忘专业的建设。在研究室,潘天寿与吴茀之、诸乐三等一起,搜集购买散落在社会上的历代书画珍品,以供教学之用。其中有倪云林、王蒙、董其昌、八大等珍品。这批艺术财富如今不仅构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收藏的最重要精华,也成为老先生们保存和振兴民族文化的象征;为了建设书法篆刻专业,潘天寿还无偿捐赠了自己收藏的历代书法名家珍品,像米芾、董其昌、傅山等人的作品。在2013年10月举办的“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中,这些作品第一次集中向世人展示,充分体现了潘天寿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人格精神。

  从今天的视角再来看潘天寿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其内核就是他坚持了中国绘画笔墨的统系性,坚持了中国绘画的高度。笔墨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包含了从形式到内容再到精神的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统系。他的教学思想以及具体的措施,无不是围绕着这一内核展开。从根本上说,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书画教学特色的建立,都得益于潘天寿等一代中国书画教育家对这个内核的认识和坚持。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程,正因如此,潘天寿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对中国画内核不遗余力的执守、呼吁、创设和推动的精神,才值得景仰和珍视。

  陈永怡(潘天寿纪念馆副馆长)



  近期,2017年“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作为“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首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艺术人才教育秉持“百年树人”之道,立意在于以艺术英才彰显时代华章,充分体现“文化强国”的时代精神。

  一部《无问西东》让我们重温梅贻琦、陈岱孙、华罗庚……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曾带给国家和时代的力量。当全国各地48所美术院校师生代表齐聚上海,探讨新时期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战略问题,思考如何继续充分发挥和加强美育对于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时,我们亦不能忘却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同样有一批灼灼大家曾以自己的智慧与人格力量照亮了前行的路。

  在细数今日少年英雄之时,我们分外怀念中国现当代美术教育的灵魂潘天寿先生。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在西学大潮一路席卷而来之际,他始终坚定地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在“全球化”思潮占领的当下,他对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那份坚守,依然振聋发聩,值得所有人反思和借鉴。是为寄语。——编者


年华初照铸国重器

  “2017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囊括了全国48所艺术院校自2000年以来的800多件优秀学生作品,以“撷英”为主线,分设“学院聚焦”“经典浓缩”“设计应用”“探索实验”“未来展望”五个内容单元,对应当前高等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作品分布于中华艺术宫的五米层的主体展厅之中,在各大内容单元中,优秀的学生作品营造出多元共存的主题体验情境。

  我们试图呈现出当代学院艺术承袭者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探索,以及经过教育诠释后的自我表达,同时他们亦以一种景仰和敬畏的心态,在研习与创作之路上不断获得来自前辈们的灵感,这也是深入了解艺术本质与其自然发展规律的必经之路。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从学院中走出的年轻一代艺术家或从艺者们才有可能激发自身的审美意识与创作潜能,以“精研古法、博择新知”的心态在艺术道路中前行。

  在展览中,亦展现了当代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年轻设计者们如何将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感知力和创造力运用于实际创作中,为人类舒适便捷的生活提供可能。在“设计应用”部分,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当今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现状,看各大高校是如何培养青年设计者们的审美力、想象力、感知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将这些能力运用于实际创作中,为人类便捷、舒适的生活、高效的生产而不懈努力着。年轻的艺术家们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试图运用合理的材料、丰富的媒介及新颖的概念,创作出更多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最后在“未来展望”部分,通过各个学院领导与专家们的前瞻之语,体会学院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创新资源,如何与时俱进,探索历史转型中的新思路与新模式。此如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所语:“回应新时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为宗、以塑魂为根,以道器为要,以师教为重,以济世为用”,代表参展院校领导与专家的共同心声,旨在共同探寻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前路。

  上海美术学院“都市艺术资本”工作室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