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非遗在身边|本土闲话里的“非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君兰     编辑:钱卫     2018-03-23 14:01 | |

  许多常被上海人挂在口边的本土闲话原来也是“非遗”一员。

  “宁可学了不用,不可用时不能”,“刚刚学来七分像,上海又在换花样”——这些常被上海人挂在口边的本土闲话原来也是“非遗”一员!

  这本土闲话里的“非遗”名叫“陈行谣谚”。陈行地区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的故乡,区划建置相当稳定,虽说地区政权机构名称多变,但辖区范围长达两百多年不变,有着颇为悠久的人文历史。陈行人爱聊天,各村宅都不乏能说会唱者,无论是忙时田头插秧,闲时孵茶馆店,总会三五成群闲聊说唱。陈行人说话带感,口音独特、不忌土气,还有着大则“恶大恶大”,小则“斜小斜小”的言辞夸张。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便孕育出了带着浓浓乡音、充满机趣的“文化土特产”陈行谣谚。

  来自日常生活的陈行谣谚使用原生态的老派上海方言,虽多出自“不知书”而“达理”者的口头创作,略显粗俗,文雅不足,但“俗而可耐”;话语虽“煞根”到位,但却充满善意,凝结了历代当地民众“丰富智慧与普遍经验”,不仅真实反映旧时上海乡村农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风情,还催生了陈行宣卷、浦东钹子书等民间艺术新样式,丰富了竹枝词、棹歌的民俗风韵,是上海语言的精华,是海派文化的一抹亮色。2007年6月,陈行谣谚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陈行谣谚以“沪谚”的名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沪谚”两字出自清陈行镇地方绅士编纂的书名《沪谚》《沪谚外编》。(李君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