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国学论谭|八股三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忱     编辑:郭影     2018-04-01 18:38 | |

八股文自明清以来作为一种文体,是为科举取士而设的。试题则取自四书五经,作法是代圣贤立言。但八股自清末废止,百年以来,已成古物,当世已无有作者。兹就耳目所接,不辞孤陋,聊作一夕之谈。

一、八股与代言

一篇八股的写作程式,开首两句便是破题,破题要将题目意思讲说清楚,“破”者,破解是也。总要以二句破开题字或题意,始得合式。即使题目冗长,或数句或一章数章,均以二句为限,文字则重在浑融。

破题之后是承题,因破题比较浑融,故再以四五句上承破意,下启全局。若首句发端用“夫”字,是表明承上意而加以点明之词,用“盖”字是承上意而推原本始,若“甚矣”,则是用破意而恳切言之。同时将破中的紧要字眼承接下来,抒发开去,开阖转折,纡徐委婉,使题意通晓畅达。作法或正破则反承,反破则正承;顺破则逆承,逆破则顺承,总之贵乎简切。

第三步起讲。要用数句,或十数句包举题意题理。前人说:起讲相当于发凡,即全篇文字由此讲起而发其大凡。既是发凡,则写法宜虚不宜实,宜简不宜详。宜开门见山而不可遮头蒙面,宜提纲挈领而不可松散笼统。以后由浅入深,井井有序,以免叠床架屋之蔽。其大要全在安顿上文妥帖,又能留出下文地步,不致将题意说完。因破承只在解题,其微言大义,要通过起讲予以发掘,同时为往下的八股正文提供发挥余地。

以上是八股入题前的三个组成构件,特别破题是否紧扣试题,最能见出作者分析破解与概括题要的能力,而考官往往据此预判文章的优劣,决断试卷的取舍。下面几段小故事,读后想必可以领略其中的魅力。

据载,嘉靖五年进士赵时春九岁时应童子试,文字甚佳,但考官疑他人代作,便以“子曰”二字命题面试,赵应声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又命以其姓名作一破题,赵又破道:“姓冠百家之首,名居四序之先。”前后两道破题,如谜面谜底,影形相随,天然浑成,不可移易,从此一破成名。

又有湖北某郡一白发老者年已七十,也来应童子试。考官说:请试破一题,若破得好,方得入场。因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各首句合为一题,题曰“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老童应声道:“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献也。”考官不禁叹服,说:“请入学!”

诗人宋芷湾因少年家贫,曾在试场作人枪手,被考官查获,按例将枷锁示众。宋再三求免,考官毕竟爱才,要他现身说法以眼前场景为题拟一破题,拟得好则可免罪释放。宋不假思索便说:“加乎其身,自取之也。”考官一笑,知他尚有悔改之意,手下留情,放了回去。宋于是闭门读书,果然在嘉庆四年成为进士。

再如明代某科乡试出“子在川上曰”一题,有士子起讲写道:“今夫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夫子于此发之。”虽全用朱注作讲,亦可谓妙手偶得之了。发榜之日,此人果然高中解元。

起讲后还要领题,即用一二句,或四五句过渡性的话语,以便将上文领到八股的正文。所谓正文,便是八股文的主干,即起比二股、中比二股、后比二股、束比二股。

比者对也,从形式上看,要求在每二股的遣词造句上,诸如字数的多寡,词性的匹配,句式的变换以及声调的缓急,必须两两偶对成文。但相对楹联与五言试帖诗的齐整严密,八股在同比内的上下二股可以不避重字,对应句的字数亦可略有参差,还是比较宽容的。

从内容上说,又要依据破题、承题、起讲所破解的题义,以代言的要求,层层深入,不留余地地加以阐述。并分别起、中、后、束各二股,应用起承转合的手法,敷衍成章。最后,用一二句统括行文之意收结完篇,或用多句在本文外别立一意落下。

清初大儒李光地《榕村语录》指出:“时文(即八股)名句与诗词不同,要从性命道理上出。”方苞的《钦定四书文》亦强调八股文“惟其理之是而已”。既然八股代圣贤立言,就得遵循其经义之理,在确定的语境下,审视其包蕴的义理,设身处地体察古圣贤此刻的心理动态,并摹拟其言语口吻,栩栩如生。然而,八股的写作更是对综合思辨的考量。纵观历来的传世名作,往往“比”则正反相生,不涉偏颇,“理”则阐发透彻,思路缜密,而且一线到底,一丝不紊。试举明万历二年进士赵南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语出《论语·为政》)一文(节录)曰:

世之可以富人可以贵人者,亦已尊而奉之矣,而富贵之未至意者,其乏冥助耶?祭以祈之,而逢迎之态何所不备;

世之可以困人可以苦人者,亦既柔而下之矣,而困苦之未袪意者,其有阴祸耶?祭以禳之,而颠蹶之请岂所忍闻。(后比)

自下而干上,是之谓僣,僣之所不敢避,乃足以効其诚;

有废而私举,是谓之乱,乱之所不敢避,乃足以明其敬。(束比)

藉灵宠于有位,既以谄鬼者以谄人;求依凭于无形,又以谄人者而谄鬼。吾不意世道之竞谄者,一至于此。(大结)

或说此文是为嘉靖首辅张居正卧病,朝士并走群望而发。“谄”字如此着笔,可谓入神之作,淋漓喷薄,极文字之能事。作者藉经义之题,别生枝节,一吐胸中块垒,至今读来尚凛凛有生气。诚如董其昌所说“代当时作者之口,写他意中事”(《论制举文九法》),颇具文学价值。

二、八股与文学

八股的文学化过程是在明代中晚期发端的,初则“顾其制义,气则古文之气,法犹时文之法”,尚尊奉功令,恪守程朱。其后时移势迁,逐步流变为六经注我,纵横开阖,一无羁绊,又转而“写他意中事”,即汤显祖在《王季重小题文字序》中所谓的“能于笔墨之外言所欲言”。上引赵南星藉经义之题用古文手法而别生枝节的一篇,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样,时文便与古文逐步合一同流,而一些名家八股亦为文学界视同于古文;同时一些古文大家如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人,也无一不是八股名家高手,当可明其端倪。

八股的文学化还取决于代言角色的转型。

近世戏曲学家吴梅曾说:“明代文章,止有八比之时文与四十出之传奇,为别创之格。”(《顾曲麈谈》)将八股与传奇并列,承认其文学地位,这并非惊世之谈。早在晚清,黄人于《中国文学史》“明人制艺”章中即已发此秘,并将八股文与传奇等量齐观了。

同时,文学家卢前在《八股文小史》中分析了二者的渊源,认为:“八股文的结构与曲的套数结构相似。破承,即曲中的引子;中间对比,则如南词的过曲,亦如北曲套数中所规定的牌调。而落下则如尾声。”又因杂剧是以入角色口气的代言体,八股也是代言,结论是:“八股文出于元剧。”而数百年前,清初诗论家吴乔也曾说“(八股)以代人口气比之元人杂剧”,其后钱大昕起而质疑,然语焉不详,无从考究了。

正由于八股文要“入口气”代圣贤立言,因此,无论八股戏曲,都要求用心体察人物的行为、意念及其个性,都要以代言方式付诸笔墨,这样彼此就有了交通。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杂剧家,其名作《牡丹亭》倾倒世上几多少男少女;但他同时也是八股名家。明末陈名夏在为汤显祖《玉茗堂制艺》所作序中,说其“古文词及诸制艺巧心俊发,鲜采动人,魏晋诸名士不足多也”,清初俞长城评玉茗堂八股也说其“择理精醇而以名隽出之,以六朝之佳丽,写五子(周二程张朱)之邃奥”。而贺

《激书》卷二则讲了一个故事:

黄君辅学八股文字,揣摩十年,入汤显祖先生之门。每进其所作,先生即掷之于地,说:“你何不把写的这些都给我烧了,先去读我的曲本!”随即给了他一本《牡丹亭》。黄于是闭户展玩,一日,忽然悟道:“先生教我的文章变化,都在这里面了!”由是文思泉涌。

后来董其昌在《俞彦直文稿序》中也有一段故事:

岭南廖同野为孝廉时,以行卷进谒吾乡陆文裕公,公问:“曾读《西厢》、《伯喈》否?”廖素以博雅自命,不读非圣书,故将其语置之脑后。过了一月,又以行卷进谒,公又问:“为何不读二传奇耶?”廖此时方始明白其语重要,归而读之。又过一月,文裕见其文曰:“可惜落第二层矣!倘读得早,可作第一,如今晚了!”

难怪晚明诗画家倪元璐为孟子若《桃花剧》作序云:“文章之道,自经史以至诗歌,共秉一胎,要是同母异乳,虽小似而大殊。惟元之戏曲与今之时文如孪生子,眉目鼻耳,色色相肖。”(引自钱钟书《容安馆札记》)

八股与元剧如此密切关联,那就好有一比:若破承、起讲是台上的说白,则八比即是曲中的独白。虽不中,当亦不远。

然则八股之出于杂剧也好,以古文为时文也罢,毕竟还是一块仕途的敲门之砖。于是好事者便着意于代言角色转型的尝试,相继出现一批或触及社会、或贴近市井、或取材戏曲、或出之谚语俗语并以八股为载体的文字,嬉笑怒骂,皆成妙谛。其间如清初文学家尤侗取材于《西厢记》杂剧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更被启功先生誉为“最著名的游戏八股文”。

三、八股与游戏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取题《西厢记》“惊艳”一折的一句唱词,抒发张生在佛殿上与莺莺蓦然邂逅,而后临去回眸一转那一刻欲罢不能的身心触感。此文虽严格遵循八股程式,却只为剧中主角张生代言。

其文从出句“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为破题,到承题“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的承上补足题意,托出“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的悬念却引而不发,可谓环环相扣,步步入胜。而张生本人更不免想入非非,由是进入为角色代言的起讲:“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然后一句“有如双文者乎”,再补足其所思者,随即将上文领入八股正文。

以下则分别八股,从起比“最可念者”“更可恋者”,中比“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后比“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一路讲去,直至束比“噫嘻!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戛然而止。末了以“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收结。

尤侗此作收入其《西堂杂俎》,据说传入宫掖,顺治帝读了大为叹赏,连呼“真才子”“老名士”不止。

在此之前,唐伯虎于明代嘉靖年间也有取自《西厢记》的八股小品,如《兰麝香仍在珮环声渐远》,如《你不合临去也回头望》,又如《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管教那人来探你一遭》,以及《你破工夫今夜早些来》等,共十六首(见《古今滑稽文选》)。因启功先生疑是后人伪托,姑不具录。

至于取自市井巷陌及其世故人情的,也有清代嘉庆年间缪艮《文章游戏》所收的一篇八股,题曰“苏州王三胡子有两侄焉,其阿二秀才来则饭之,阿三童生来则不饭也”,作者鲍煋。今从寄庐老人《游戏八股四篇浅评》中抽出此作,以飨读者,并用为本文收结:

势利起于家庭,至王三胡子而已极矣。(破题)

(长题之破,最宜简要,既拖拉不得,又须切当明确。这里先用反破、暗破,即势利句破其下两句;然后用明破,破其上句王三胡子)

夫同一侄也,而有饭有不饭,则以秀才童生故。谓非势利之起于家庭哉!(承题)

(既为反破,自须用顺承。此处所承,在于两侄之“饭与不饭”上;势利句则承王三胡子。文字如此倒转旋绕,始有力度而无重复之弊)

尝闻苏州有空头之名,至阊门为尤甚。若王三胡子之待其侄阿二、阿三是已。(起讲)

(首句起,次句承,由远及近,由一般到特殊。其末一句,则转合一并而出,非常爽直。以上是从作者角度的观感,下面就全从王三胡子的心理揣摩设想了)

使王三胡子而为慷慨人也,则阿二饭,阿三亦饭。胡为阿二饱而阿三饥;

使王三胡子而为悭吝人也,则阿三不饭,阿二亦不饭。胡为阿二有而阿三无。(提比)

(这里为王三胡子设定了或慷慨或悭吝的两种品格,则饭与不饭,按理都将一视同仁。然则王三胡子何为区别待呢)

则以秀才、童生故。(出题)

视其头,则雀顶焉;视其身,则蓝衫焉;视其足,则皂靴焉。王三胡子若曰:凡所以辉耀乎门庭者,阿二也。若阿三者,惟青鞋布袜而已,何必饭;

见教官,则老师焉;见知县,则父台焉;见知府,则公祖焉。王三胡子若曰:凡所以光耀乎故里者,阿二也。若阿三者,惟“老爷”“小的”而已,何必饭!(中比)

(中比全以秀才的衣着、礼节上下笔。在旧日,我依稀记得秀才虽穷,但还是能受到尊重的。如秀才与一般无功名的平民涉讼,见官时可以打躬作揖,可以旁立申诉,不用下跪的)

 惜也,阿二仅得为秀才也,浸假而举人焉,浸假而进士焉,浸假而翰林焉,王三胡子方且掇屁捧臀之不暇,而奚止乎一饭;

 幸也,阿三犹得为童生焉,浸假而雇工焉,浸假而轿夫焉,浸假而乞丐焉,王三胡子又且闭门驱逐之不暇,而奚止乎不饭(后比)

(后比即是文之后路,自然都是假设,然而一退一进,一扬一抑,笔路最为轻快)

吾故曰:势利起于家庭,至王三胡子而已极矣。(结)

缪莲仙曰:“文如抽茧剥蕉,且见先民规范。”

寄庐老人曰:以最浅俗之语言,极嬉笑怒骂之能事,而八比句式与语调无有不合,即一词一字亦无违规之迹。钱钟书先生在来函中也曾提及此文,可见其兴味之浓。(吴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