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母亲的缝纫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映勤     编辑:徐婉青     2018-04-04 16:04 | |

家庭缝纫机现在还有吗?肯定还有,但早已不是居家必备的用品了。现在年轻人结婚大概不会再有人购置缝纫机了。如今的城市时尚女性,会针线活自己缝制衣服的恐怕像大猩猩一样稀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上了点年岁的老人家里也许还有缝纫机,但基本上都成了摆设,一年到头那轮子也转不了几回,成了留着没用、弃之可惜的鸡肋。之所以还摆在那儿,只不过是因为老年人节俭恋旧,舍不得扔罢了。若论实用价值,几同于无。

可是早在三四十年以前,缝纫机曾经风光一时,在许多家庭占有重要位置。当年城市年轻人所谓的结婚必备之物“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缝纫机是其中一项,一项值得夸耀的家庭财产。那时候,姑娘出嫁,条件允许的家庭不管女儿会不会做衣服,大多陪送一台缝纫机。

缝纫机当年属于家庭的“大件物品”,虽然说不上是居家必备,却也相当普遍。不少家庭都买上一台,妇女们或互相学习,切磋技艺,或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人人练就了一身做衣服轧缝纫的手艺。家里摆着它,大人孩子的衣服有了着落,平时缝缝补补的活计有了依靠。机轮滚滚,针线穿梭,大街小巷到处能听到缝纫机“呱哒呱哒”的踩踏声。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到商店买成衣的很少,大多是买块布料自己做或找别人做。从小到大,我们的衣服极少在商店里买现成的,都是母亲自己做。

当年,我们家的缝纫机就是母亲的“专机”。小时候,我时常看见母亲坐在那儿不停地做衣服。她不仅是为了省钱,也是喜欢这门手艺。从简单的套袖、座椅垫,到复杂的大衣、沙发罩,她都能自己裁剪自己缝制。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经常在缝纫机前忙碌。她动作轻巧,熟练敏捷,穿针引线,一丝不苟,裁剪好的布片一一放好,左手捏住布边,右手按压布料,前拽后送,两手慢慢挪动布料,脚下用力蹬踏着脚板,缝纫机发出一阵阵急促的“嗒嗒嗒”声响。到转角处搬起压轴,转向、按下,继续扎着布料。尤其是到了春节前夕,更是她最忙碌的时期,除了家里的活,不少亲戚朋友也找她帮忙。母亲从来都是来者不拒,会做衣服成了她引以为傲、受人尊重的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缝纫机让她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它陪伴着母亲一路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家里的缝纫机在不用的时候,机头收起,放进机箱,表面光滑平整的台板上铺上台布,放好台灯,就成了简易的写字台,小时候,我数不清的作业都是在缝纫机的台板上完成的。

后来,母亲明显感到自己年纪大了,手艺也不赶趟了,找她做活的人基本没有了,缝纫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再就业”的可能彻底断绝。如今,它成了累赘,被放在阳台闲置一旁,油漆剥落,皮带松弛,式样老旧,家里几次清理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处理。我理解她的心情,缝纫机承载着老人太多的记忆,凝结了她太多的汗水,酸甜苦辣、幸福快乐,那些记忆深处的东西,老人不会忘记。

时代的进步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制衣业的发展,让一些女性从家庭缝纫中解放出来,缝纫机自然结束了它的命运。(张映勤)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