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清明雨纷纷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奇伟     编辑:徐婉青     2018-04-05 16:27 | |

写诗作文讲究“炼字”,提倡简洁,但有些经典诗文,却是难以妄自增删的,否则就会失去原有的神韵。比如杜牧那首著名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嫌此诗“水分”太多,认为首句“清明”诗题已有,次句“路上”与“行人”重叠,第三句“借问”属画蛇添足,末句“牧童”则指代过实,认为这些“冗词”皆可删去,于是,流传千古的七绝成了不伦不类的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简固简矣,然而氤氲诗中的舒缓凄迷的韵味已荡然无存,缺失了“牧童”的点缀,就像一幅只见山水不见人物的图画,显得单调呆板而毫无情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分简洁不行,随意增补内容也未必能“锦上添花”,比如有首保留原诗意境的题画诗:“清明时节雨纷纷,欲问行人去哪边?绿杨柳下,流水呜咽;杏帘高挂处,袅袅茅舍炊烟,十里酒香,惹人梦绕魂牵。且劳牧童哥哥指路,暂事流连!”诗中增添了“杨柳”、“流水”、“杏帘”、“茅舍”、“炊烟”等原诗中没有的词,把抽象的意念改得过于具体直白,反使读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还有通过句读把诗变为小令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动者以为这是标点符号的“创新”,与原诗相比,小令的文字更紧凑,节奏更强烈,情绪更饱满,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殊不知,此诗原是抒发孤身旅人独处异乡的情绪和希望,在清明这个特殊时节,旅人在陌生的旅途上赶路,绵绵不绝的春雨使其内心充满了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旅人渴望用酒来驱散这种无法外露的愁绪,而改动后的小令,孑然一身变成了纷纷路人,原本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个人体验,竟成了芸芸众生的相同经历,这与其说是“创新”,毋宁说更像是一种文字的调侃。

虽有立春、春分的铺垫,那种“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的春色是要到清明前后才能真正看到的,故吟咏者众多。至于诗中提及的杏花村,据考证全国有十九处之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六处,可能是因汾酒产地引起的联想,我总觉得以山西汾阳县最为妥帖,尽管有人怀疑气候干旱的山西怎会有“清明雨纷纷”的景象,其实,唐代山西的气候要湿润得多,鱼玄机诗中的“汾川三月雨”,与今日长江流域的“春雨”和“梅雨”颇为相似,只不过如今的梅雨出现在初夏,季节上与清明相去甚远。(王奇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