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爱情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史丹利     编辑:钱卫     2018-06-19 16:10 | |

  电影《冷战》讲述了一个长达16年,跨越整个欧洲大陆,浪漫到荒诞的爱情故事。

图说:电影《冷战》剧照

  波兰裔英国籍导演帕维乌·帕夫利克夫斯基的新片《冷战》,或许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中,受瞩目程度仅次于《小偷家族》的影片吧。本片在上个月刚刚闭幕的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八零后女演员乔安娜·库里格被盛赞为“年轻版的让娜·莫罗和欧洲版的詹妮弗·劳伦斯”(前者斩获1960年戛纳影后,后者斩获2012年奥斯卡影后)。更厉害的是导演本人,曾以《修女伊达》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成绩差不多相当于其时代影人中的李安和王家卫加起来,是典型的实力派导演,他这次带来的是一个发生在1949-1965的爱情故事,跨越16年,从波兰到德国,从南斯拉夫到法国,这对恋人在整个欧洲大陆流浪、逃离,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在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时代里上演了一场不可能发生的爱情故事。

  之所以称之为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时代,是因为冷战时代对欧洲的平民百姓来说太荒诞了。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波兰的乡间,因为国家乐团的公开选拔,在考场上相遇。他是考官,是音乐家;她遭遇家庭悲剧,渴望摆脱悲惨的命运。为了追求自由,他逃离波兰,越过柏林墙,混迹于法国音乐界;她成了国家乐团的歌唱家,在欧洲巡演,与他交错、分离。当他决定返回波兰时,却发现回不去了,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你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所以没办法为你办理签证或其他任何手续。”在荒谬时代的荒谬环境中,个人的身份微不足道,就像《幸福终点站》中的汤姆·汉克斯,因为祖国发生政变而他的身份证和护照同时失效,不得不长期滞留国际机场,《冷战》中无家可归的男主角在欧洲大地上流浪,只为见爱人一面,这种既扎根现实又极度浪漫的爱情故事,在当下的电影并不多见了。

  因为爱情太过于浪漫,以至于看上去不可能,但只要翻开导演的生平,就会了解这故事的灵感来自其父母的真实生活。他的父亲是移民英国的波兰人,直到他成年才知道父亲是一个犹太人,作为儿子却从未察觉到这一点。他的父母离婚后去了不同的国家,再婚,很多年后又各自离婚,复婚……信仰的冲突,流亡般的人生,都与电影中的情节呼应。但电影又是想象力的艺术,当片尾浮现“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字幕时,如同见证一位电影作者以家族历史为缪斯,创作了一部时代史诗,片中波兰国家乐团那些辉煌的演出场面充满了铁一般的秩序、雄壮的氛围与华丽的和声,与巴黎酒吧间那些靡靡之音、放纵的舞蹈及疯狂的鼓点形成参差的对照,然而十几年后的国家乐团成员,也在波兰的流行音乐会上唱起了靡靡之音,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在不动声色中悄然完成,每个人都找到了又失去了一再追寻的自我。

  当人们谈论重新开始,看到的却是近在眼前的结局。这部电影探索了所谓重生或许不过是在困局和逃离之间摇摆的钟摆,每一个假定的重生都伴随着深深的失望与不安。在2018年拍摄的这部黑白片中,两个人的故事在历史的洪流中真切地上演过。故事,是故去的事件,用黑白两色来呈现,恰似对待历史的态度:简洁、优雅、如纪录片般地截取“过去”的片段,用人性摄影机复刻在银幕上,隔着岁月的裂痕看过去,仿佛神话,却是真实的精神史。(史丹利)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