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赏联有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刘克定     编辑:史佳林     2018-06-30 16:41 | |

我不会写对联,但喜欢读,每每见有好的联句,总要驻足欣赏、反复玩味。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从声韵、对仗、意境上都是很有功力的,颇耐玩味。

学习写联,可以掌握驾驭文字的功夫和提高文学修养。小时候读书,少不了声律启蒙,但没用功学,又不能不学,老师的戒尺不是吃素的。什么“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什么“孙子策,祖生鞭,盛席对华筵,解醉知茶力,消愁识酒权,丝剪芰荷开东沼,锦妆凫雁泛温泉”,背得滚瓜烂熟,但到头来还是只能写出上联。

后来,又读了一点书,不知天高地厚,逢年过节,也写起对联来。现在想起来,有点“南郭吹竽久混真”的味道。但我无论如何混不过去,书者多是行家,我无非凑个热闹,增加一点节日气氛,真要掂斤论两,就无地自容:不是“合掌”,就是“失对”,驴头不对马嘴。

多少年过去,走走看看,积累了一点心得,觉得多研究楹联,对自己的创作、提高文学修养,确是不无好处的。

骈文中的偶句,赋文的用典,演化到楹联,便是很好的“对子”。所以说,诗词歌赋是对联之母,而对联又是文学知识的“快餐”。

春联究竟起于何时,说法不一,版本很多。有的说是起于明太祖,“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那时候叫门帖,朱元璋也曾以门帖赐朝臣公卿——此说有一定道理。自明以后,民间使用楹联的频率渐高,坊间百业,寺庙道观,庆典活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对子”,成为中国最接地气的文化。

读《红楼梦》,就看到那时候对对子已经普遍。该书第五十三回:“且说宝琴是初次进贾祠观看,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两边有一副长联,写道: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抱厦前面悬一块九龙金匾,写道:‘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也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傍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俱是御笔……”看来与“御笔”关系甚大。

在曹雪芹那个时代,想必这类文化活动是很盛行的。小说反映的只是当时的一鳞半爪,现在叫“冰山一角”。那时的门帖,在公卿士庶府邸盛行,民间大抵仍以桃符庆春,更不及那种雍容华贵。

至于挽联,是带“伤痕”的,追念逝者,文字总是往好里说。

但在乡间,死了人,就很少见到这样溢美的对子。我见到过乡村有人病重,弥留之际,乡邻都到他家里默默守护,人们低着头,抚着那人的手,神情黯然,流着眼泪,及至断气,才听到嘤嘤的抽泣声传出——以这种沉痛送别。我想,除了死者平日的德行可嘉外,村里人真挚悲摧的感情,也令人动容。这情感平日被封存着,口碑在言谈中,没有什么“功垂千秋”、“名昭万世”、“世代楷模”、“永垂竹帛”之类的“抬举”。倒是夜间,道士在简陋的灵堂所唱的挽歌,却是生死大实话:“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其实是高翥的诗句,被拿来做了大实话。

鲁迅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见解:“我在写着这些的时候,病是要算已经好了的了,用不着写遗书。但我想在这里趁便拜托我的相识的朋友,将来我死掉之后,即使在中国还有追悼的可能,也千万不要给我开追悼会或者出什么记念册。因为这不过是活人的讲演或挽联的斗法场,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结果至多也不过印成一本书,即使有谁看了,于我死人,于读者活人,都无益处,就是对于作者,其实也并无益处,挽联做得好,也不过挽联做得好而已。”(《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孔子对颜渊说:“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见其里,未谓精微者也。”(《韩诗外传》卷二)这是说学诗的境界,读诗如此,读联不亦乎?

任何学问,都有其堂奥,“不能见其里,未谓精微者也”,所谓“咏先王之风”,“亦可发愤忘食”,都是只见其表,未能登堂入室,按理还是没有谈论诗的资格。学诗,或做学问,应该像孔子那样,进入奥藏,进入“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的境界;如能找到作品中蕴藏着的作者真实的情感、情绪,那就更完美了。(刘克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