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乔家路纪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夏晓     编辑:史佳林     2018-10-14 13:39 | |

乔家路是上海老城厢东南的一条历史相当悠久的老路,以前是一条河浜,叫乔家浜。之所以叫“乔家浜”,大概与明代将领乔一琦的家族在此居住有关。今年,我已五十五岁。从懂事起,乔家路就伴随着我成长,后来的工作又是围绕着这条路,乔家路承载了我太多记忆。

乔家路药局弄口的最乐堂,是乔一琦将军的故居,乔家路143号是他的将军府旧址,门口插旗杆的那个石墩子是真正的文物。最乐堂的后面曾经有个药王庙,我们家的房子原先就是药王庙的庙产。后来,药王庙的大部分成了乔家路小学,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在家门口的小学上学了。家门口上学的最大福利,就是可以踏着预备铃冲进教室。家门口上学也有劣势,那就是一放学就容易被家人抓回家。而那个时候的男孩子,正是玩心最重的时候。往往是下课铃还没响,心思早就飞出了教室,一心只想着外面的世界了。

外面的世界其实也不大,就是乔家路上的梓园。梓园因园中有一棵百年梓树而得名。听家里老人们说,因为家道中落,原来的房主把梓园卖出,几经转手,到了书画家王一亭手里。梓园有一个漂亮的两层西式骑门楼,在乔家路上格外引人注目。罗马柱和浮雕装饰清晰可见,中间“梓园”二个字,据说是书画大家吴昌硕的笔迹。进入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幢西式风格的老楼,这在老城厢里并不是很常见。1922年,王一亭就是在这里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而登上这座洋楼的楼顶,梓园的一切尽收眼底。当然,这些都是我成年后才会留意的事。小时候的我,只会和同学们一起翻墙进园。里面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还有一座大假山,都留下了我们打闹嬉戏的身影。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不再是那个放学后飞奔在乔家路上的孩童。今年,我在乔家居委已工作八年,做书记也有四年了。但我依然会在这条最熟悉的路上走着,有时是带着新来的居委干部熟悉社区,有时只是单纯地去看看我们的居民。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老人,儿女都不在身边,最喜欢我跟他们聊聊天。偶尔出差几天再见面,他们就会问,书记你去哪了,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我念着他们,我知道,他们也盼着我。

这些年,乔家路变化挺大。沿街的建筑涂刷一新,各种违章搭建也被清除一空。但我还是隐隐有些担忧。这条路上的房屋大部分都是砖木结构,就怕着火。每次听到消防车的声音,我都要竖起耳朵分辨方位,听到不是向乔家路来的,就会大大舒一口气。五十多年,让我对乔家路了然于心,充满感情,这里浓缩了上海老城厢700多年的历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乔家路的一砖一瓦也别具一格。(夏晓)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