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当水墨遇上摄影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秋麦(美国)     编辑:赵美     2018-11-28 16:51 | |

因为儿时家庭环境的影响使我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我在纽约州立大学毕业后至北京语言学院进修中文,又自学了摄影和中国艺术史,转眼,我这个美国人在北京也居住了二十几年。我广泛游历了中国大地,旨在“凝望着一个承载着深厚的(有时令人敬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用摄影捕捉它的某个瞬间,虽转眼即逝,却也真实存在。”我的作品很多是表达中国的生活和文化的,我也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中充满与中国传统艺术交流的活力。我习惯从中国三种传统艺术——诗歌、绘画和书法——引发的主题开始,让摄影作品集中于山水的描绘,根据景观和集体文化记忆之间的联系而选择创作的对象,且偏向将诗意、绘画,和我对环境问题的浓厚兴趣融为一体。

在创作方面,与其他摄影师呈现作品方式不同的是,我会让最终作品以在宣纸或三桠皮纸上喷墨输出的方式呈现,这能使观者在展厅中第一眼看见,甚至会不小心错将其认成中国传统水墨画,这样的作品不仅颗粒质感与水墨画别无二致,意境也兼具曲径通幽之感,暗藏诗意之境。在被问到如何用自身的媒介表达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粹时,也许很多专家教授会说摄影并没有办法完全体现古代绘画的感觉,但我想尽量通过摄影这种方式将自然与绘画意境结合起来,使其更加自然,所以会通过裁切、遮幅、放大和折叠等工具尽量表达。比如我会在拍摄中努力寻找富有韵味的拍摄对象,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形式本就起源于自然,我们便可以再觅之于自然,尽管它往往隐匿于细微当中。绘画会有艺术家主观想法在,但被拍摄的风景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拍摄的作品并不会修图,因为改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曾有一张全幅的华山冬景摄影作品,作品中的一条细长的局部被放大,分割成数张单页,打印在宣纸上,然后装裱成经折装册页。观者因此失去了特定的观看视角,这样一来,地点不再关乎远近,它存在于观者凝望画面时焦点所落在的任一个地方。

摄影与中国绘画的物质载体不同,质感的区别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完全不一样。中国绘画以宣纸、布帛作为创作载体,呈现的大多都是蕴含深厚文化积淀的图画,意义绵长;而摄影则是直观反映在相纸上,瞬间撼动心灵。我试图打破传统呈现方式,将摄影作品制作成长卷,随着观看时的缓缓展开,这种可游可居的读法为作品加入了时间的维度。照片所呈现出的效果以及那种疏离感和模糊的颗粒感,则让这些实景照片与当下拉开了距离,具有一种不确定的历史感。    (秋麦(美国) 整理:王聪宜)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