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简媜 煮字疗饥,写作呵暖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琦华     编辑:徐婉青     2018-12-01 11:54 | |

      三十年来她用自己的方式奔跑在散文马拉松之路上,以不重复的主题,完成梦想中的散文图谱。

  简媜今年57岁,在华语文坛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30岁之前,她就出版了9部散文集,换了5份工作,其中包括《联合文学》的主编。简媜还与张错、陈义芝等人合办“大雁”出版社,痖弦、胡金铨都出面帮忙,出版了不少装帧典雅精致的好书。30岁后,简媜全职写作,用自己的方式奔跑在散文马拉松之路上,用文字讲述青春、爱情、女性、老年,温暖读者的心灵。

  本报记者采访了简媜,一袭质朴的素色衣裤,简媜头上的银丝多于黑发,这位在诗人痖弦眼中“文字的精灵”,慢慢述说了那些已经成为回忆的情与人。她说,文学与人生像白首偕老的恋人;她说,散文是一个声音呼唤另一个声音;她说,她的心埋在那白纸黑字里。——编者

  1 孤独让她写作

  最早读简媜是多年前偶然遇见薄薄一册的《下午茶》,文章清清淡淡地讲述平常人家的故事,有点像汪曾祺,有点像李碧华。其实那个时候的简媜已经被认为是华语世界最无可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简媜说,作家是清道夫,专挖人生的耳垢。

  “每一个人走上创作之路都不太一样,对我来讲,会走上创作的路,背后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死亡的感受,因为目睹过死亡掠夺一切的秩序,掠夺生命,让一切的谎言、诺言失效;死亡所带来一切惊吓之后,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想办法自我复原,创作是我的复健之路。”

  当简媜淡淡地讲出这些话的时候,能感受到的就是她柔软但不柔弱的姿态。

  13 岁时,简媜的父亲和哥哥因车祸意外过世,亲人逝世所带来的绝望正是她所言的令她走上文学之路的第一位贵人;15 岁时她离开家乡到中国台北报考高中,寻找自己的未来,在陌生的城市、崭新的生活中不断遇到的自我追寻与自我拷问,是她的第二位贵人。

  “我到台北的第一天就迷路了。”简媜说,“借宿的亲戚家在五楼,我甚至会‘晕电梯’,下楼买豆花,才拐几个弯,迷路了,端着一碗豆花不知怎么办。”

  简媜,原名简敏媜。“你会好奇,为何去掉那个‘敏’字?那是在读高中的时候,之所以自己把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去掉,这代表着一种对自己青少年生活的掌控。”简媜说,十几岁的简敏媜在试图“掌控”自己的生活。尽管去掉了“敏”字,但生活中的“敏感”却很难轻易地去掉。

  于是,简媜选择以笔来应对生活,用文字来宣泄孤单与敏感的情绪。她在稿纸上排山倒海地倾诉。高二时,简媜写了一篇《雨的乐章》投稿到校刊,得到这辈子第一笔稿费25元,这对简媜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不久,她就投稿各大期刊杂志。高三的时候,简媜就认定了自己这辈子会走向写作这条路。

  三十年来用自己的方式走散文马拉松之路。她在第一本书《水问》里写青春,兜兜转转三十年,到白发之年,作为写作生涯的纪念之作,书名诗意而温柔——《我为你洒下月光》。她说,身为作家只能葬在白纸黑字里,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地方,故愿继续长途跋涉,走到行兴自消之处,写到江郎才尽之时。若能如此,一生自在圆满。

  2 “简媜,山下好玩儿”

  简媜18岁考入台大哲学系,心有不甘的她终于在隔年成功转入台大中文系。

  “这事得感谢可敬的齐邦媛老师。我在台大就读时,大一参加学校文学奖的比赛,她是散文组的评审之一,给了我第二名。我因为这项荣誉得以顺利转入中文系,所以齐老师是推动我这艘小舟的第一阵东风。”简媜是懂得感恩的人,在齐邦媛的《巨流河》10万册纪念版推出时,简媜以学生的身份和老师做了一个长谈。“我很荣幸能见证她以超凡的毅力写出生命之书,给我们晚辈做了示范:齐老师到80岁还在拼,做学生的敢懒惰吗?”

  “如今想来,仍然庆幸自己能有那样的机会进中文系,接触到那么多倾囊相授的好老师、那么多可以切磋的同学、那么丰富的图书典籍、那么有系统的课程训练……”简媜说她听林文月的课。

  “听林文月老师的课,那真是一种心灵享受。每次读她写台静农先生、郑骞先生的文章,总会涌上温暖的泪意。林老师在《温州街到温州街》文中写道:从照后镜里瞥见身材魁梧的台先生正小心搀扶着清癯而微偻的郑先生跨过门槛。读到这,我的眼眶就湿了。读林老师的作品,像一个失落的人暗夜经过古老斑驳的文学院,被窗口透出的柔和灯光吸引。我是出身中文系的人,古典文学是我的梦土。上林老师的课,读林老师的书,有来自梦土的一份亲切。”

  大学四年,简媜写作不断,作家简媜呼之欲出。她就等那么一个机会。

  1983年7月一位哲学系的朋友在台大的椰林大道上遇见简媜,问她有没有兴趣帮星云法师整理演讲稿,生活作息与师父们一同,前后约四个月。简媜去了,并且写出了《只缘身在此山中》里大部分的文章,被著名诗人痖弦看到,惊为天人,便挑了多篇在副刊上刊登,简媜在文坛由此“崛起”。

  据说,当时文坛盛传简媜要出家,当时作为联副名编的痖弦先生十分着急,便修书一封引简媜下山,说:“简媜,山下好玩儿。”于是,世间便多了一位煮字疗饥,写作呵暖的女人。

  3 每一篇散文里都留有她的人生印记

  在综艺《见字如面》中,姚晨演绎了一封简媜“写给孔子的信”。信中,简媜以一个家庭主妇的口吻向孔圣人碎念了许多自己的苦恼:“我想请您出山来教我的小孩,这样我就不必提心吊胆了。”言辞虽然通俗易懂却藏了最深的母爱。简媜觉得同样身为母亲的姚晨,读这封信深有感触,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一位母亲对于“教育”深深的担忧。

  其实,30岁后的简媜以为自己这辈子不会结婚,于是开始为晚年打算。据说简媜甚至找来保险公司的朋友为她规划保单,没想到买了保险之后半年内,简媜不但结婚,而且还孕育了个小宝宝。1995年11月,简媜与相识仅三个月的数学家姚怡庆先生闪电结婚,结束了单身生涯。简媜给小孩取名“姚远”,姚远就是简媜“写给孔子的信”一文中的主角。

  简媜在每一篇散文里都留有她的人生印记。简媜在《水问》中写青春;《女儿红》中写女性;《浮在空中的鱼群》《胭脂盆地》是对都市生活的观察描写;《红婴仔》中写初为人母的喜悦,《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中写年老。到如今华发之年,她又献上书名诗意而温柔的《我为你洒下月光》,书写人生中最华丽、最奢侈同时也容纳了最多伤痛的主题——爱情。

  简媜有一个习惯,不写重复的主题。“我希望在生命终止时,能完成自己梦想中的散文图谱。像河川一样,完成自己的旅程,最后毫不犹豫地入海,不辜负十七岁少女立志成为作家的那份纯洁与神圣。”

  简媜习惯在早上五点起床写作,写到七点之后必须处理生活中大小事务,一直到晚上天凉之后再继续写。简媜说,她在日常生活中也和常人一样,必须处理俗世中的点滴,包括做家务,照顾年迈的老人。简媜尊重自然规律,比如对于满头银发,她泰然处之,不喜欢染发,“人一定会老去,何必花太多时间违逆自然规律?”

  但简媜极其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比如她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就很是关心。她曾问先生,愿不愿意由机器人来照顾家里的起居生活,先生说自然愿意,因为至少机器人“脾气稳定”。(沈琦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