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陈建斌:幸福不过读书写诗,家有老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 英     编辑:郭影     2019-04-01 18:47 | |

  今年,已被冠上“老戏骨”之名的陈建斌第二次执导筒。处女作《一个勺子》曾夺得金马奖两项大奖,新作《如是你闻》邀请了周迅担任主演。有底气做导演,镁光灯关闭后的陈建斌是个好书之人。不拍戏的时候,他总是宅在书房,看书、听音乐,写诗、练字,给蒋勤勤拍照、念诗,再给两个孩子讲睡前故事。

  陈建斌给蒋勤勤和两个孩子写了几百首诗,还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作为直男,他最浪漫的举动是,曾经在三分钟里在微博上发表了写给蒋勤勤的三首情诗。

  他说,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家里有老人、小孩和妻子在说话,自己在书房看书、写作。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

  读书改变人生

  问:读书对你很重要吗?您的大学同学王学兵转述过,说你三日不读书,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答:那个说法夸张了,但读书对我的生活、对我的人生的改变是很大的。

  我小时候长在农村,16岁之前都是在农村生活。从一个农村小孩能够考试上大学,成为一个研究生,然后搞戏剧,拍电影,老师的栽培是第一的,还有很重要的是,我看了很多书,那些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问:读书会影响你的表演,你的为人处世吗?

  答:我觉得它都会影响的。比如说对表演,还是导演来说,其实他的工作就是讲的是你对生活的理解,要通过你的表演,通过你拍的电影传达出去。但你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我觉得又能理解到哪里去呢?我觉得还是得益于曾经读过的那些作品。

  问:你提到,阅读帮你建立了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什么样的哲学?

  答:我没有什么处世哲学。我是个非常简单,非常直接的人,就按朋友们的话说,我没什么情商,就是到现在也是这样的,并没有随着我的年龄增大,我就变得更聪明,或者更圆融,没有。

  在日常生活里,我会比较多考虑自己的感受。我不愿意做那种圆滑,左右逢源,什么场合都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人。我以前也没有尝试过怎么迎合、讨好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从来都不是这么一个人。

  我也想过,应该改变,但就是我没法改变。我自己也疑惑,我为什么会这样顽固?但就是这样,我才觉得舒服。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在学校里学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表演对艺术的理解,毕业了走向社会,又进到剧组里,但年轻的一个演员,是不可能立刻就把自己学校里得到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

  这中间有特别大的差距。好在有各种问题,剧组里老前辈会把自己的经验和解决办法告诉你,老经验马上就能派用场,马上就能用得上。这时候你就得选择,是应该放下那些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体系,还是赶紧抓住他们的老经验呢?我到现在,仍然在抵抗这个选择,仍然怀着我可能要栽跟头要交学费的想法,做我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我不太能够接受那种老的经验,为此我也吃过不少苦头。

  这个遭遇,可能就跟人在社会上跌打滚爬的道理是一样的。是做一块有棱角有个性的石头,接受社会的摔打,忍受磨砺,与众不同;还是主动打磨自己,放下自我,接受改变,随大流,都是个体的选择。

  文人的读书梦

  问:对你人生的影响最大的是哪本书?

  答:这很困难,应该是很多书。很难选出这么一本书来。

  家里诗集很多,我喜欢的诗,中国的、外国的都有。从高中开始,我就喜欢读诗,自己也写诗,然后看朦胧诗,一直读诗到现在,就是单纯的喜欢,文艺青年的心,到今天还仍然保持着。

  问:你喜欢哪些类型的书,挑书有什么标准吗?

  答:没有类型,什么杂书都看。我什么都喜欢,首先没有系统规划看书,二是没有什么选择性地看书,都是凭着自己的这个喜好去看书。

  问:你说过,最理想的生活是做一个读书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妻子说说话,自己在书房看书。为什么?

  答:从古代到现在,文人的梦都没有变过,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愿望。在我想象中,读书人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我说的那个想象,是一个文化传统,历史上中国的传统家庭,就是那样的,一大家子,几代人住在一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然后儿子、孙子、重孙,都在一起。房子得足够大,生活在一起,当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躲在书房里看书,焚香喝茶,但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声,我觉得是特别大的一个享受。我觉得在那种日常的生活环境里,读书可能让我觉得特别享受。

  现在我们可能很难复制这样的日常生活,很多家庭老人和年轻人,都是分开生活的,为了避免矛盾。所以也只能心向往之。

  写诗的电影明星

  问:你的书房大吗?

  答:一般。我想象中的那个书房,应该比现在书房大很多倍。

  问:最近在看什么书?

  答:我最近一直在剪片子。大前天晚上,我看了一本书。在等儿子的时候,他房间桌子上搁了一本《给孩子读的诗》,这么厚一本书,我用了一个小时,把它看完了。

  《给孩子读的诗》里边80%的诗,我都看过,唐诗宋词精选,但也有30%的诗词,是我没看过的。我把那些诗认真地看了一下,真好。我有段日子没有读诗了,认认真真躺在那儿,认认真真拿一本书读。

  为什么现在我们都不愿意读诗了,可能是不是因为读诗没什么用?我在想这个问题。因为读诗,不能改善你的这个生活条件,也不能帮你去挣钱,所以读诗的人,可能现在就少了吧。

  问:外国诗人里,你最喜欢哪一位?

  答:我高中时候读过一首诗,一个法国人写的,《在公园里》。特别简单,诗人说在清晨,在蒙马特的一个公园里,在一张长椅上,我吻了你,你吻了我,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那诗一共就这么长。我看到的时候挺喜欢,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到它的时候,我仍然觉得它很美。

  有一次在三联书店,我买了聂鲁达的诗集,是黄灿然翻译的。我看过很多版本的聂鲁达,有些翻译得不好,就觉得他的诗特别没意思。我觉得黄灿然翻译的这个聂鲁达是最有魅力的,所以我就一口气买了六本,遇到好朋友,就送给他一本,与朋友分享。

  问:那你现在还写诗吗?够出一本诗集了吧?

  答:我最近还真的在写,那天看了《给孩子读的诗》那本书之后,我决定要写,但不是诗,我准备写歌词。

  我真不好意思出诗集,虽然我一直在写。就因为毕竟是读过聂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我那些诗,是真的没法出书,只能说是我个人业余爱好,就写给自己和朋友们看看,就不公开出版了。

  推荐读读《道德经》

  问:作为一个乡村少年,有哪一本书影响过你,让你走出家乡,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

  答:那也是好多好多书了,甚至是报刊,比如《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辽宁青年》每一期上面都有一个根据世界名著缩写的故事,一个世界名著缩写成一两千字,那个特别吸引我。

  当时我们家没有订这本杂志,一个邻居姐姐订了,我就敲门跟她借回来在家里看,印象特别深。但所有这一切,书和杂志加起来,又不如小时候看的电影。因为当时的乡村生活太封闭了,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所以看到电影里的世界,别人生活的那个地方,他们穿的衣服,他们的样子,他们的一切,怎么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因此我对远方有了向往,想去一个更大的天地,然后有了所谓的奋斗的动力,读书考大学,改变命运。

  问:人生的第二本书是“师承之书”,作为一个演员,一个导演,你的师父是谁?谁对你的工作,帮助和影响最大?

  答: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斯坦尼的那套体系,有前苏联专家过来传授。斯坦尼的《我的艺术生活》,很容易看懂,也很有可读性,我看了特别受教育,也特别喜欢。这本书相当于是斯坦尼的一个艺术自传,就是他为什么想做事,怎么做这事,带着剧团的人,回到他们雅尔塔的庄园,怎么排戏,对我有很深远的影响。

  问:少年儿童时期,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

  答:我这辈子第一次,完整地听完一个故事大概在六岁。有一天,大姐放学回来,拿了一本小人书《飞鹰崖》,二姐和我就坐着小板凳听,她从头到尾给我们念了一遍。那时在我眼里,那简直是一本巨著。现在来看,就是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故事。前些年,我专门从网上买了一本《飞鹰崖》。看到这本小人书的时候特别亲切,因为它就是我读的第一本书,我听到的第一个故事。

  问:作为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父亲,请你给小朋友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什么书?

  答: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的话,(沉思许久)我觉得《道德经》可能比较好。把这本书读一读,读好了,对人特别有帮助。

  可惜我读到《道德经》的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我30岁之前没有读过这本书。可能那之前,我忙着在读那些“有用”的书吧。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很震撼,里头有很多说法,我觉得很有智慧,看起来是一本不实用的书,但是对于人生和生命本身,特别有帮助。(张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