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臭河浜旧貌换新颜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洪珍     编辑:王瑜明     2019-04-23 15:03 | |

上海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回忆童年往事时,说他曾经不顾家人再三叮嘱,穿了刚买的新鞋,去肇嘉浜看船,但走到跟前,却发现水位处于落潮期,船都搁在泥滩里。他不晓得厉害,只想下去看看。走近些,再走近些,忽然整个人往泥滩里一陷。他掉进了肇嘉浜,幸好被赶来找他的堂兄及时救了上来。等他长大插队返回上海,单位给他分的新房竟然就在肇嘉浜路边上,让他感悟:“人生好像一个圆环往复。”这正好见证了上海解放后第一个重大项目工程的成功。

北京有条“龙须沟”,上海有条“肇嘉浜”。新中国成立前,肇嘉浜水面上残叶浮渣,臭不可闻。涨潮时,污秽的浜水漫上岸来,破烂不堪的棚户区湮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支撑水上阁楼的毛竹腐烂下陷,大风一吹,全屋坍入浜中,压伤淹死老人孩子的事是屡见不鲜。肇嘉浜原本是流水淙淙美丽河浜,可惜随着法租界的扩张,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建筑、生活垃圾都排泄倾倒入浜内,河道逐渐淤浅,水质变臭。后来,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穷苦难民又涌向肇嘉浜两岸,“出现更多用竹片芦席卷裹的‘滚地龙’、挖土打洞的‘水旁地室’、半边用几根毛竹支撑凌空架在水面上的‘水上阁楼’和岸边的旱船。”悲伤的歌谣唱不尽肇嘉浜的穷人苦:“自来水、穷人血,河浜水、断命汤,肇嘉浜是条阎王浜,穷苦人何时见阳光。”居住条件恶劣不堪,到1947年,两岸有棚户2000余户、居民约8000人,成了旧上海最大的水畔棚户区。

上海解放后,市长陈毅说:“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服务。”肇嘉浜不能再臭下去了,旧上海贫困、肮脏、落后的面貌要改变。尽管刚刚解放,财政紧张,上海市还是以极大的魄力出台了肇嘉浜填浜埋管筑路的工程方案。按照方案,首先在漕溪路兴建漕溪新村,并在龙华建造一批平房作为动迁用房,先把居民安置好。肇嘉浜工程开工了。“工人们坐的是长竹竿做的‘椅子’,晚风吹过墙壁,悬挂的小灯微微摇,透过天花板上几处漏洞,可窥见夜空闪烁的星斗。泥地上卷着的草垫,是工人夜间的床铺。”抽干恶臭的浜水,开始挖泥埋管。“3米多深的浜底,覆盖着一层薄冰。几十名干部、党团员脚穿草鞋带头提镐跃入浜底,破冰挖泥,双脚都被冻裂,鲜血和臭泥糊在一起。”但是,大家干劲十足,工地上红旗飘扬,锣鼓喧天……“交通大学、南洋模范中学等大中学校师生和许多工厂企业的团员青年,利用节假日踊跃参加义务劳动。学生、工人互相拉歌,开展劳动竞赛,在长达3公里的浜底,用混凝土浇筑了6米长、2.8米宽、1.9~2.8米高的巨型拱形管。”1956年,肇嘉浜工程全线竣工,路宽达40米,两旁种植了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和灌木,成为一个景观大道。施工期间,全市参加义务劳动者多达10万人次。肇嘉浜工程开创了上海市政建设的奇迹,昔日上海的臭河浜旧貌换新颜,也拉开了上海市政工程建设的伟大序幕。(李洪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